8月1日至3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城脉共筑”暑期实践团走进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老街,聚焦老街的历史与蝶变,领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探寻这个百年街区如何守护文化根脉,开辟城市文脉传承新路径。
一、足迹:当代历史薪火传
实践团的探访始于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第一站是劳模馆。打开木门,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让团队成员们感到惊讶。这里的装饰、陈列的展品并非常见的“泛黄的旧照片+老物件”的组合,而是极具科技感与时代感的设计。迎面就是“今日之星”互动屏,上面展示着余杭区农户、基层网格员、科创公司工程师等,他们的工作照甚至工牌都被郑重装进玻璃柜。这里以“争先‘两个先行’排头兵,展现劳动模范新担当”为内核,让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老建筑中生生不息,它强调的,并非历史上静止的一刻,而是当下的劳动精神的传承。
“我们要让游客知道,历史不只活在明清,也活在刚才那通电话里。”讲解员解释道。
东区大桥头小卖部则是另一处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地标。推开挂着“供销社”木牌的门,铁皮饼干盒、玻璃瓶汽水、画着孙悟空的泡泡糖等怀旧零食瞬间将人拉回80年代。店主陈老板指着翻新的老街笑着说:“政府留住了老房子的筋骨,我们就用老物件焐热人情味。”
团队成员在桥头小卖部访谈。 李臻 供图
任时代更迭,闲林的历史没有褪色老去,而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远处,几位七旬老人围坐打牌,笑声穿过雨丝——这里的现代化,从不是将老物件锁进玻璃柜,而是让雕花窗里照进新生活的阳光,让木柜台前流转着三代人的脚步。
二、留声:典雅古意韵悠长
如果说,劳模馆和小卖部展现的是当代人们的生活气象,那么术道别院里的所见,则更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推开术道别院古朴的木门,穿着旗袍的主理人黄女士便起身招待实践团。她向团队介绍了“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理念,她说,这里以“修旧如旧”保留文保建筑肌理,融入现代设计,用日常艺术化体验让都市人感受慢生活诗意。
“就是高知年轻人太少。”她苦闷道,也希望实践团的宣传能够吸引更多高知青年,让这里也成为他们“大隐于市”的精神栖息地。
除了术道别院的古朴,先前劳模馆的阿姨也在介绍场馆之余,提到了这里流传已久的独特习俗。“老街这边的传统活动习俗还是办的非常好的,之前会有水上婚礼,还有包括火把节这些,都非常的赞”她这样讲道。
团队成员访谈术道别院负责人。 马嘉宁 供图
三、共生:现代与传统相辉映
带着对老街历史的感悟,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之处。术道别院旁的梵行书院,挂着“以文化心”匾额,看似是古风民居,走进去才发现里面是现代大装潢。这里从藏书馆转型为主题讲座与人才培训的阵地,让老建筑焕发了新活力。
更典型的是老街物业管理部创新打造的“林公子”IP形象。以“闲林”中的“林”为创意,颇具风流气息,“林公子”IP形象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合影打卡。负责人还告诉实践团,他们与闲林街道合作,致力于打造以文化、历史人物为主的商业街区,经常组织汉服节、国风文化节等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紧跟潮流的,内容却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记录活着的历史”,或许这也是老街的生存之道吧。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老住户担忧过度商业化会冲淡老街的人情味,而一些商铺则反映经营状况一般,主要原因在于老街的人流量较少,导致商品无法卖出,文化无法传播等问题。“我觉得,老街也应做好相应宣传工作,让老街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志愿者陶憬妍说。志愿者马嘉宁也表示:“当景区不再贩卖仿古,而是让当下的人成为风景,老街就永远不会老去。”
梵行书院景观。 马嘉宁 供图
守护城脉不是凝固时间,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生活里焕发新生。在科技与传统大碰撞中找平衡,街区便成了“活着的历史”,每个居民都是“城脉共筑”的见证者与创造者。
(通讯员 林伊雯 张杭沁 姚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