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闲林埠老街到南宋御街,再到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近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城脉共筑”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调研杭州多地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走访了80余家古街商铺,线下访谈来往的百余人游客居民,线上有效调研超500余人次,试图在实地体验与线上调研中解析古街风貌,深入探访古街生态,找到古街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于碰撞中寻得平衡共生的城脉密码。
一、跨街共鸣:共沐古韵的文化底色
7月至8月,团队于闲林埠老街、清河坊街区、南宋御街等多地开展实地调研,在实地走访中感受杭城古街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在此期间,团队成员们将目光放在古街的标志性建筑留存、文化类商铺转型及非文化类商铺融入中,在不同的历史街区中寻找来自文化古街的共鸣。
三条街区虽风貌有别,却同样浸润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中——闲林埠老街保留了白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风格,朱家台门、劳模馆等场所留存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基因,梵行书院、术道别院则通过功能转型与文化课程设置,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南宋御街则是仿古设计,整条街区都呈现出浓厚的宋韵风味,其中羊汤饭店等老字号延续着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宋意美学馆、郭素斋篆刻店则通过古琴、篆刻等元素传承宋韵文化;清河坊则是依靠其文化地标胡庆余堂、铜屋等建筑来彰显着历史底蕴,除了传统的老字号商铺外,还有类似于“杭州礼物”之类的文创店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创意设计相结合,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表达。传统手艺、古法技艺、百年故事,都是刻在街巷骨子里的共同印记。
图为南宋御街整体呈古色古香的景象。吴雨萌 供图
二、群像对话:不同角色的街区心声
为了更好地感受古街生态,团队走访了各类商铺的同时,也对过往的居民游客也进行了访谈,从不同主体视角出发,在对话中了解不同人群对于古街的认识和看法。
在整个调研期间,团队共走访古街商铺80余家,共计采访百余人次,对群众对于历史街区的看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商贩之中,有对坚守传统文化的骄傲,如百年老字号羊汤店婆婆坚持二十年用传统老技法熬制老味道,如天竺筷店主坚持只用天然竹木,将从南宋传下来的古法技艺发扬光大。但也有许多店铺不敌现代商业的冲击,门庭冷落,街边一家二十年的塑像小摊店主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种传统泥塑兴趣不大,生意是越来越差了。”塑像小摊的冷清则与旁边“杭州礼物”文创店的热闹非凡形成了鲜明对比,此类文创纪念品店在年轻人群体中备受欢迎。除了传统文化类经营者,部分居民游客也对这种古街商业化的现象有所感慨,一名来自江苏的游客分享了他的想法:“这里的古建筑都很有味道,但是文化古街的商品化、同质化太严重了。”本地居民陈女士则认为此前街区的小木屋更有韵味,拆掉之后“文化味儿”都淡了。
正是这些来自不同人群的声音,勾勒出了历史街区的真实生态,团队也在和这些声音的交流互动中对于历史街区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郭素斋篆刻店店主章先生。吴雨萌 供图
三、前路共探:守护与创新的共生
经过此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在保护方面,应坚守“修旧如旧”原则,保留文化建筑的历史肌理,扶持老字号与传统手艺,为其留存生长空间,保障文化根脉的延续。在创新方面,可借鉴边福茂鞋店融入时尚元素、梵行书院转型文化交流阵地的做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赋予老建筑新功能,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警惕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控制商业规模,引导商业发展与街区文化气质相符,如闲林埠控制商铺数量、南宋御街筛选入驻店铺,避免文化底蕴被稀释。
历史文化街区既需要适应市场的改变,在商业繁华中为老字号留足生长空间;也要在文化体验创新中守住宋韵本真,避免过度商业化稀释历史厚重感。唯有在保护与开发间找到支点,才能让老街既留住古韵根脉,又跟上时代脚步。
(通讯员 吕可雯 姚天悦 张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