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凤森吕科锦 赵靖宇/文 李柯宇 傅逸仙 萧尧文/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赴陕西澄城乡贤调解机制调研队前往渭南市澄城县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韦庄人民法庭、城关街道综治中心、老哥说事协会、澄城县人民法院、赵庄镇党家庄村、乐楼社区等基层治理前沿阵地,深度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这支由法学、社会学专业组成的团队,见证了乡贤调解的生动场景,触摸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综治平台筑基:织密矛盾化解“一张网”
澄城县将综治中心作为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县级综治中心选址县法院附属楼,调查发现,中心内设有法治文化广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综治信息指挥大厅、综合办公区四部分,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镇(街道)层面,整合便民服务中心与司法所资源,建强综治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基层事务,接待群众来访,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村(社区)依据实际需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警务室,打造规范实用的调解场所,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综治中心提供多样调解服务,实现律师、调解员、调解方式自主点单,满足当事人个性化需求,尊重当事人的体验感受。
品牌调解亮剑:乡贤能人撑起“半边天”
综治中心培育形成了“老哥说事”协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民间调解组织,政府进行购买服务。规范授权了一批行业调解组织,对疑难复杂问题进行精准调解。设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吸纳老书记、老教师、老模范等参与调解,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调研团队在“老哥说事”协会目睹了一场宅基地纠纷调解,调解员用当地方言与双方拉起家常,从“六尺巷”典故讲到村规民约,两个小时的温情调解让剑拔弩张的邻里重归于好。这种“土办法+新理念”的调解模式,在澄城已培育出“老哥说事”“澄心调解”等多个特色品牌。
法庭赋能创新:诉源治理走出“新路径”
韦庄法庭的“澄(清澈)、诚(真诚)、惩(惩处)、秤(公平)、橙(阳光)”品牌调解室令调研团队耳目一新。付法官指着墙上的“澄、诚、惩、秤、橙”五字诀解释道:“我们既要保持司法澄明,也要用诚心换民心,用专业知识为辖区群众提供司法保障。”韦庄法庭邀请2名乡贤能人入驻法庭“特邀调解员工作室”,发挥他们深谙风土人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在法庭的专业指导下,联合站所设立“新耀调解室”和“老王说事室”2个调解品牌,注重调解方案履行到位,想方设法耐心疏导,为群众解困纾难。
刚柔并济破局:多元解纷练就“组合拳”
在赵庄镇党家庄村,杨调解员向调研团队们展示了他的“调解百宝箱”——里面既有法律条文手册,也有各村红白喜事记录本。“遇到彩礼纠纷,我就翻出各村婚俗台账;碰上土地争议,就对照历年承包合同。”这种法理情融合的调解智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调研团队在乐楼社区看到,智慧治理平台实时跳动着网格员上传的矛盾纠纷信息。社区工作人员演示了“群众点单、网格接单、乡贤办单”的工作流程,切实感受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传统乡贤文化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新时代乡贤调解不是简单的传统回归,而是法治框架下的治理创新。这种创新既保持着‘一碗茶调解法’的乡土温情,又注入了‘云端调解室’的科技力量,更彰显着‘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治理智慧。”团队成员吕科锦感慨道。当“张家长李家短”的民间琐事遇上现代化治理体系,一幅充满东方智慧的基层善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