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赋能乡村振兴纪实—让普通话成为田间地头的 “致富音”
近日,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秀”志愿服务支队—“鲁利童辛”、“青衿薪传”、“语路同行”奔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专项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井冈山茨坪镇、茅坪镇等乡村地区,通过语言培训、文化支教等多种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当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红色沃土井冈山,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然而部分地处深山的偏远乡村,却仍受困于语言沟通的“无形屏障”。这里的村民日常交流以方言为主,普通话普及率低、交流能力弱的问题,正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瓶颈。特色农产品因“说不清、讲不透”,难以对接广阔的外部市场;乡村旅游虽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与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却因村民无法用普通话顺畅提供讲解、服务,导致游客体验大打折扣;甚至在村民参与外部培训、对接政策资源时,语言障碍也错失不少发展机遇。
为此,团队成员走遍多个村落,与村干部座谈、和村民面对面交流,详细掌握当地语言使用现状—老年群体方言依赖度高、青壮年普通话基础薄弱、儿童缺乏规范语言环境,同时梳理村民在农产品外销、旅游服务、政策理解等场景下的核心语言需求。团队成员们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推普小课堂”。这里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成为村民学习交流的“新阵地”。课堂采用“普通话基础语音 + 实用场景对话”的双轨教学模式,既夯实语言基础,又聚焦实际应用。针对老年村民,教学内容紧扣他们的生活与生产需求,重点教授农产品售卖时的沟通话术,如“这是我们自家种的高山茶叶,没有农药,口感清甜”,以及游客接待中的常用表达,像“您这边请,前面就是咱们村的红色遗址,我给您简单介绍一下”,让老年村民能快速掌握实用技能,自信与外界沟通;面对乡村儿童,团队成员则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儿歌、故事、情景剧等充满趣味性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成员们带领孩子们学唱普通话儿歌,在欢快的旋律中熟悉语音语调;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既传递革命精神,又提升孩子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组织孩子们编排情景剧,模拟购物、问路等日常场景,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锻炼普通话交流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爱上普通话,更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铺路。
团队负责人谭名惠表示:“语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我们将持续关注井冈山乡村的语言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普通话成为助力老区发展的‘金钥匙’。”此次推普行动不仅提升了当地村民的语言应用能力,更搭建起乡村与外界沟通的文化桥梁,为井冈山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淮畔拾遗续匠韵,童窗护苗传星火
- 淮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淮师情·非遗行·童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自2025年7月3日起正式启动了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队
- 08-27
- 淮师学子赴巢州探文化遗迹传红色精神
- 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淮北师范大学"巢州溯光实践队"于2025年7月4日赴巢湖流域开展"探访文化遗迹·传
- 08-27
- 青衿踏烽烟,红色星火淬炼信仰新章
- 南昌八月,热浪蒸腾着历史的回响。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指示,深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伟力,8月15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