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清晨,伴着山岚与茶香,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一路向黔”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抵达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正式拉开为期11天的乡村茶产业振兴实践序幕。
在贵州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的茶园里,一场夏雨刚刚停歇,湿润的泥土松软而富有弹性,踩下去会留下浅浅的脚印,稍不留神便带起半裤泥点。可身着红色志愿背心的青年们无暇顾及,他们分散在一垄垄青翠欲滴的茶树间,像跳动的火焰点亮了整片山坡。有人蹲下身,指尖轻拨嫩叶,仔细比对叶脉色泽,记录生长数据;有人挥动锄头,连根拔除侵占养分的杂草,再顺手把翻出的蚯蚓送回土壤;有人干脆双膝跪地,用掌心压实苗根周围的浮土,动作轻柔得像在安抚熟睡的婴儿。

偶尔有蚂蚱、瓢虫从草丛跃上袖口,队员赵雨滴下意识缩手,却又咬牙稳住,继续把草根连须拔起——她知道,这一把杂草若不清除,来年就可能夺走茶树三分养分。汗水顺着鬓角滑进衣领,红马甲后背洇出深色印迹,却无一人停下。大家心里装着同一个念头:让这片祖辈耕耘的土地长出更肥厚的芽叶,让“德旺贡茶”的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越擦越亮。

忙完茶园的活计,队员们又护送腿脚不便的村民杨奶奶回家。木门槛被岁月磨得发亮,奶奶一迈进去就打开话匣子:墙角那口黑釉陶罐是上世纪合作社分茶油用的,梁上挂的竹筛是老伴亲手编的,如今成了晾晒夏茶的“传家宝”。队员们一边听,一边把散落在地的柴禾码成垛,把积灰的条案擦得能照出人影。扫完地,男生们还合力把沉重的水缸挪到阳光处,让奶奶不用再弯腰舀水。临走时,奶奶把刚蒸好的红薯塞进大家手里,热气混着甜香,像极了德旺人滚烫而质朴的心。

傍晚,队员们围坐在田湾古银杏树下,听村民张阿姨讲“一片叶子富一方人”的故事。阿姨把簸箕里的新茶捧到鼻尖,让志愿者们闻那带着栗香的清味:“过去我们挑茶走十里山路去赶场,一斤只卖八毛钱;现在有了合作社、冷链车,春茶还没下树就被订光,最贵的卖到两千一斤。”她翻开账本,指着上面逐年攀升的数字,又说起冻害、市场波动、年轻人外流等难题。队员们边记边问,手机录音键闪着微光,像要把每一句嘱托都刻进未来的帮扶方案里。夜色渐浓,头顶的银杏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场田野里的“圆桌会”鼓掌。

雨后的德旺,山雾缭绕,茶香氤氲。短短数日,志愿者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把“论文”写在了茶垄之间,把青春植进了苗岭深处。他们深知,乡村振兴不是一次简单的“打卡”,而是一场接力赛;今天播下的每一株茶苗、擦亮的每一扇窗棂、记录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下一程蓬勃生长的伏笔。当最后一缕夕阳洒在田湾的青石板上,大家回望那一片被汗水浸润过的茶园,仿佛已经看见来年春芽破土的盎然生机。他们约定,待到新茶开采时,再穿红马甲、再踏湿泥土,与乡亲们一起把这一季的清香,酿成德旺走向共同富裕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