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起,实践正当时。6月30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青年奔赴福建省南平市五夫镇,以“联”字为引,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
“联”字藏万象,在这片浸润着朱熹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青年们将以四个不同维度的“联”,书写青春华章。联合的“联”,象征着多方协作的力量;莲花的“莲”,承载着千年文化的韵味;廉政的“廉”,传递着清正廉洁的精神;怜惜的“怜”,饱含着对五夫镇孩童的关爱与呵护。亦寄托着对村中长者的尊敬与关怀。四个“联”各有深意,又相互交融,青年学子们将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服务乡村,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孩童点亮成长的明灯,为老人送去温暖的关怀,绘就一幅充满温情的乡村服务画卷。
“联合”之力,共筑服务桥梁:实践伊始,青年学子便积极与当地政府紧密联系。主动向镇政府相关部门汇报三下乡活动规划,结合政府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工作部署,共同制定贴合实际的活动方案。在政府的协调支持下,顺利对接各村资源,确定义诊场地。活动期间,与政府工作人员携手,为村中老人开展免费义诊,提供测量血压、血糖等服务;针对儿童组织趣味科普课堂。多方联动让服务更精准高效,用联合的力量为五夫镇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队员们走进朱熹故里的万亩荷塘,以莲花为纽带,通过采莲体验、摄影创作等活动,深入探寻莲花承载的千年文化内涵,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地莲农的带领下,踩着露水来到塘边。“采莲要选清晨,此时莲子最饱满,莲茎也不易折断。”莲农手持竹篮,示范着如何避开荷叶上的尖刺,“你们看,拇指和食指捏住莲蓬底部,轻轻一旋就能摘下来,千万别硬扯。”他边说边弯腰踏入没过小腿的塘泥,脚下的木屐踩出细碎的水声,转眼便摘下三个青绿色的莲蓬。演示刚结束,队员们便按捺不住期待,分批踏入荷塘。塘水没过脚踝,带着清晨的凉意,淤泥在脚下轻轻下陷,又稳稳托住脚步。队员张炳桂深吸一口气,学着莲农的样子弯腰拨开层层叠叠的荷叶,指尖触到莲蓬底部时,他屏住呼吸轻轻一旋,青绿色的莲蓬便脱离莲茎,带着晶莹的水珠落入竹篮,“原来真的不用费很大力气!”他转头向同伴分享,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浸湿。
接下来队员们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交流感悟,深入了解赤石暴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队一行抵达赤石暴动纪念馆。一踏入馆内,队员们就被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镌刻着73位烈士姓名的烈士墙,他们在赤石暴动前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屠杀,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仅18岁。“看到这些年轻的名字,很难想象他们当时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却依然坚定地为理想抗争。”实践队队员张诗妍感叹道。
图为志愿者们和带队老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赤石暴动纪念馆。郑嘉淇 供图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各个展厅。馆内采用全景式仿真场景,结合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生动再现了赤石暴动的壮烈场景。在介绍暴动背景的展厅,讲解员指着地图说道:“1941年皖南事变后,部分被俘的新四军将士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遭受残酷迫害。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决定将集中营迁往闽北,转移途中,赤石暴动爆发。”队员们驻足凝视着一幅幅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荣“药”实践队通过文化研习、摄影创作、反诈宣传、采莲体验、探访廉政场馆及红色教育基地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深度融合。队员们不仅从《爱莲说》的文字中感悟莲之品格,在朱熹故里的荷塘边触摸历史文脉,更在与当地群众的互动中践行社会责任,于红色场馆的参观里汲取精神力量。这些实践既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中“莲”与“廉”的内在关联,也让红色基因与廉政精神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传承与弘扬,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目标,为青年学子扎根大地、服务社会写下了生动注脚。
(通讯员:郑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