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南京审计大学“医脉寻源”团队: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5-08-28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医脉寻源”社会实践小分队
  
  当“行走的课堂”遇见千年药香,当青年视角碰撞岐黄智慧,南京审计大学“医脉寻源”小分队河南和河北两组,于7月8日至10日期间双线并进,一路循迹仲景故里,一路探秘北方药都,完成了一场跨越黄河两岸的中医文化深度对话。
  河南组:仲景文化的当代活力
  河南组围绕仲景文化核心区展开调研,探寻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影响,记录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的应用实例。在南阳张仲景博物院,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展品,对仲景文化有了系统认识。张仲景作为东汉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书中记载的300多首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像桂枝汤、麻黄汤等经典方剂,历经千年检验,仍是治疗外感病的有效良方。馆内展示的《伤寒杂病论》不同版本复刻本、张仲景行医场景复原模型,生动再现了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和济世情怀,让人深刻体会到仲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根基,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在南阳,队员们走访了多家中医诊所和医疗机构,了解到“典籍研习加临床带教”的传承方式在当地的广泛应用。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让经典方剂得以传承和发扬,也为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观察中医养生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仲景文化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河北组:北方药材炮制的精湛技艺
  河北组的调研聚焦于北方药材炮制技艺。队员们参观了安国中医药博物馆,观察本草标本,系统学习中药材种植加工技艺。馆内系统陈列的中药材标本,构建起完整的药材知识体系。植物类药材中,人参的芦头、黄芪的断面纹理、当归的油润质地,直观展现了“道地性”对药材形态的塑造;动物类药材如全蝎的螯肢、地龙的环带,印证了中医“以形补形”理论的物质基础;矿物类药材如磁石的磁性、石膏的结晶结构,则揭示了中医药对无机世界药用价值的独特发掘。这些实物与课本知识的对应,让“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有了具象依托。中药材绝非自然物的简单利用,而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自然资源药用价值的系统性发掘与优化。这种“天人相应”的智慧,既体现于药材的辨识、采收、炮制全过程,更凝聚为中医药传承千年的实践逻辑,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了深刻启示。在走访诊所时,他们记录了中草药品类及功效,体验了中药配制、熬煮流程与针灸等养生方式,梳理北方药材贸易与炮制工艺的传承脉络。
  这些体验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北方药材炮制工艺的精湛和复杂,也让他们认识到药材炮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北方药材贸易与炮制工艺的传承脉络的梳理,河北组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结语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地资料,也让“医脉寻源”小分队的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他们用青春的力量,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医药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