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8月3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岐黄红旅实践团,怀着满腔热忱,带着医疗设备相关信息与工科技术资料,奔赴枣庄开展社会实践。成员中,医学生与工科生携手,以“医工融合”为脉络,在当地开展“三下乡”实践,深入产业、医疗等领域,用行动书写青春答卷。
科技破局:金银花产业的智慧升级
作为此次实践的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代表,团队来到了山亭区的马头村。这座村庄曾靠玉米、小麦艰难度日,近年才脱贫摘帽。2019年,受学校援助的临沂金银花产业的启发,村里引入了金银花种植。这朵“金花”让村民收入提升,却也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因传统种植方式缺乏智能监测、技术指导,陷入了“链短、抗风险弱”的发展瓶颈。
往昔,团队中大数据专业的成员,曾因专业与院校医学属性的反差困惑于知识应用方向,直至踏入马头村,看到李大哥守着金银花犯难,才真切明白所学是为破解民生难题。正如临沂凭借金银花实现快速脱贫致富,如今马头村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团队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数据,为花农提供种植模型,助力把控加工品质。李大哥感慨道:“科学种植就是强!”团队还结合实地调研,为金银花深加工出谋划策,延伸产业链条,让这朵‘金花’绽放光芒,照亮马头村的共富之路。
医改探路:基层医疗的破题实践 在台儿庄妇幼保健院,实践团了解到,进口设备的高维护成本、云影像“信息孤岛”等问题凸显。团队聚焦“医疗器械国产化”与“云影像互认”政策,深入调研医疗设施,设备科张主任坦言:“进口超声诊断仪采购价高,故障后维修依赖原厂,周期常超一周,基层医院实在吃不消。”而云影像虽让部分转诊患者免带胶片,却因各院标准不一,同级、跨区域互认仍卡壳,患者重复检查成常态。实践团提出“核心技术攻关+区域平台共建”方案——研发适配国产设备,同步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云影像标准库,让政策落地更“接地气”,切实为医院减负、为患者省心。
传承新解:老中医的科技应答 台儿庄贾继光儿科诊所内,智慧医疗将“望、闻、问、切”转化为客观量化数据,让中医诊断从“经验感知”走向“标准传递”,破解了传承中“指尖技艺难复制”的困境。实践团注意到诊所里的素灵AI系统——这套融合百万份医案数据的工具,能快速辅助病症识别与方案定制,成为老中医诊疗的“得力助手”。围绕这一系统,团队建议建立“医案复盘机制”,定期将AI辨证结果与临床经验对比,让智能算法与老中医智慧双向滋养,从而推动中医诊疗技术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贾继光医师了解四诊仪后,感慨道:“这设备确实能弥补基层医疗经验不足的短板,可面对复杂病症,还得结合实际情况与人情世故辨证,不能全靠机器。”他坦言,传统医学的根基是“以人为本”,而科技是让这份智慧走得更远的桥梁——“守正”方能立根,“拓新”才得传远。
文化润心:多元实践的温度传递 本次“三下乡”还有诸多具中医特色与意义的活动。在山亭区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实践团成员聆听革命历史与英雄事迹,感悟红色精神;在台儿庄区马兰镇,开展“银龄关怀”行动,为独居老人送米面粮油,陪其闲唠家常。
中医传承方面,实践团联合社区与新华书店开展“中医启蒙课堂”,通过PPT演示、互动问答向青少年普及中药、经络知识;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教孩子们练太极拳,阐释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之道,传递传统养生智慧与文化哲思。
从产业智慧升级到医疗破题,从中医传承思辨到文化温度传递,岐黄红旅实践团以“医工融合”解锁乡村振兴密码,持续提炼成果,让青春力量赋能基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