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数”启青禾实践团队于7月3日至5日奔赴江苏灌云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晓飞、团委书记李攻明及7名同学深入当地教育局、乡村小学、助学中心及产业基地,以实地调研与实践服务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教育现状座谈:解码乡村教育困局 7月3日下午,实践团队首站抵达灌云县教育局,与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嵇寒冰、后勤服务中心办事员黄生枝及马蹄小学、王范小学、石门教学点三所学校的校长展开座谈。座谈会上,教育局党委委员嵇寒冰首先介绍了全县教育基本盘:“灌云户籍人口89万,常住人口约70万,11万在校生里,五年级以上每届约1万人,而今年入学的一年级仅5000多人,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很明显。”谈及师资,她翻出一份教师名册:“全县有编制教师8000出头,临时聘用人员2300多,其中代课老师约600人。我们每年招140个岗位,一方面补充退休的100人,另一方面应对初高中学段需求,小学老师目前暂时不缺。”但她话锋一转,“问题在结构上——定向师范生虽能稳定队伍,但乡村学校留不住学生,县城学校却挤破头,一个班七八十人是常态。”
马蹄小学校长李士旺接过话茬,指着手腕上的旧手表叹道:“我们学校最年轻的老师30岁,全校58个学生,今年新生就1个。家长但凡有点条件,都往县城送,我这校长快把学校‘蹬’下去了。”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则提到硬件困境:“学校没自来水,夏天教室连风扇都没有,年轻老师来不了一年就走,音体美课根本开不起来。”石门教学点校长杨旭补充:“我们硬件达标,64个学生配了10个老师,还有3名副高,但家长宁愿花时间送孩子去县城,说那里条件更好,我们根本留不住人。”
图为实践团队与教育局工作人员、三位村小校长展开座谈。金熙珍 供图村小实地走访:直面空心化挑战 7月4日上午,实践团队先后走进三所乡村小学。正值假期,校园里没有学生,只有校长们在整理校舍。在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指着墙角的塑料水桶说:“这是老师们的‘水源地’,每天得自己去打水。去年招了个女老师,夏天没风扇、空调,备课汗湿透了教案,不到半年就调走了。”他摩挲着斑驳的讲台,“我刚来也怕热,现在习惯了,反正到处都一样热。”
图为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在为实践团队介绍学校情况。胡卓川 供图 马蹄小学的教室门上,“一年级”“二年级”的班牌虽在,门锁却已生锈。校长李士旺推开一间教室,课桌椅蒙着厚尘:“这屋以前40多个孩子,现在空了两年。”他拿出招生登记本,红笔标注着逐年递减的数字:“再这样,过两年都凑不齐一个年级。”
石门教学点的情况稍好,崭新的教学楼里,投影仪、空调、风扇一应俱全。“我们的条件已经赶上市中心小学了,但生源还是少。”杨旭校长坦言,“家长骑20分钟电动车就能到县城,那边活动多、设备全,我们留不住人。”
支教与产业调研:多维助力振兴 7月4日下午,实践团队先带领当地中小学生参观灌云县博物馆,在红色革命展区,志愿者结合实物讲解地方革命史,让孩子们感受先辈奋斗历程。随后走进益海助学中心,为60名孤儿及事实孤儿开设特色课堂。数学课堂上,志愿者用游戏引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人工智能课上,孩子们通过简易编程实践感受科技魅力。“这些孩子住在这里,没有寒暑假,能和大学生互动,他们特别开心。”助学中心负责人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数学文化。胡卓川 供图7月5日,团队赴豆丹养殖基地调研。负责人介绍:“灌云‘大豆+豆丹’模式很成熟,2020年就有600多养殖户,2万多亩养殖面积,一亩地能增收几千块。”团队成员观察到,养殖基地通过物联网监测温湿度,实现精准管理,“这正是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团队成员在笔记本上写道。
图为实践团队与豆丹养殖基地负责人在基地门口合影。金熙珍 供图 此次实践中,“数”启青禾团队既记录下乡村教育的困境——如李士旺校长“招不到新生”的无奈、李洪兵校长“留不住老师”的叹息,也看到了产业振兴的活力。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推动线上支教常态化,用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教育与产业发展。”
(通讯员 周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