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郑州大学“守脉者”实践队开展“家国基因解码行动” 探寻文明传承密码

    2025-09-01    阅读:
    来源:“守脉者”青春行团队
       8月14日至17日,郑州大学“守脉者”青春行社会实践队8名成员,赴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二七纪念塔和平等街非遗文化街区,开展为期四天的“城·魂·脉:家国基因解码行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专业测绘、深度访谈、创新宣讲三大维度,系统解构中华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包括商代兽面纹中蕴藏文明守护智慧的青铜密码、二七精神彰显家国守护担当的铁血密码,以及非遗技艺承载文化守护创新的匠心密码。

图为“守脉者”实践队在商都遗址博物馆前的合影。王钰 供图
青铜密码:挖掘商代青铜器物中的文明智慧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展厅内,一件距今3600年的青铜钺为团队重点研究对象。队员借助高精度显微镜观察发现,该青铜钺钺身饕餮纹的双目呈现精确15度仰角设计。讲解员介绍,此设计能让观者从任意角度感受到神兽的威严注视,是先民对精神威慑力的极致追求。队员使用3D扫描仪对青铜钺纹饰进行数字化采集时,在钺身侧面发现一组微型“亚”字形符号阵列。调研记录显示,这些符号呈护卫阵型排列,类似卫兵守护核心兽面纹,推测可能是最早“守护密码”的物质载体。
匠心密码:记录非遗传承中的技艺与理念
       平等街非遗工作室中,核雕传承人陈志远向队员展示核雕技艺及传承理念。他手中的橄榄核作品将二七纪念塔与商代青铜纹饰相融合,塔身设计为钺形,塔基处饕餮纹隐约可见。陈志远向队员展示独创的“游丝刀”技法,该技法可在0.2毫米刻痕间再现青铜纹饰神韵。他说:“我教孩子们捏二七塔,就是要让他们记住:这座城市的精神,需要一代代人用手传递下去。”谈及技艺传承,他强调:“刀锋偏移半毫米就前功尽弃,守护文脉需要这样的专注和耐心,每一刀都是与历史的对话。”队员在尝试雕刻过程中,体会到非遗技艺所要求的精益求精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非遗核雕传承人陈志远。张姸 供图
基因宣讲:校园传递文化守护理念
       实践结束后,团队在学校举办首场宣讲会,向在校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宣讲现场,投影屏展示商代纹饰、二七文物、核雕作品的对比图,引发学生关注。队员还设计三个互动环节,包括组织学生传看融合商代纹饰与二七元素的核雕作品、播放二七罢工钟声的声波分析图、展示夯土城墙的抗震模拟动画。
       团队携带非遗传承人赠送的“时空对话核”教学套件,供现场学生体验纹饰雕刻。不少学生在体验后表示,通过亲手雕刻,对“匠心守护”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宣讲结尾,团队提出目标,即推动文化传承从博物馆走向生活、从书本走进心里。
图为班长张颢洋向班级同学展示实践成果。王钰 供图
实践成果转化与后续计划
       此次实践让队员认识到,商代青铜器纹饰承载文明守护密码,二七工人以生命捍卫的权益中蕴含精神守护火种,非遗传承人传承的技艺承载文化守护誓言。目前,“守脉者”实践队正将四天实践成果整理制作成《家国基因三幕剧》微纪录片,并参与平等街“家国记忆廊道”改造设计。团队表示,将持续向更多年轻人传播商都守护密码,助力文化自信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扎根。
       团队表示,后续将通过微纪录片、文化廊道及校园、社区宣讲、非遗体验活动,持续传播“商都守护密码”,还将整理调研数据与设计方案成册,为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助力文化自信在新时代青年中扎根。
(通讯员 常文 王肖彤 林肖亚)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