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郑州大学学子行走商都探寻历史根脉 对话非遗传承人

    2025-09-01    阅读:
    来源:“守脉者”青春行团队
       郑州大学“守脉者”青春行实践团队于8月15日至17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后深入商都遗址博物馆、二七纪念堂及平等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文化体验等方式,探寻郑州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通讯员 林肖亚 王肖彤 常文)
实地探访:感受千年商都历史底蕴
       在商都遗址博物馆,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细致观察馆内陈列文物。当看到“杜岭方鼎”时,队员们被其精湛工艺所震撼。“这件青铜器是商代前期最大青铜重器,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讲解员介绍道。队员们通过大型复原沙盘了解商代都城布局,并认真记录文物信息。在3600年前的城墙遗址前,团队成员久久驻足,感受历史的厚重。“站在这里,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一位队员在参观时感慨道。
       在二七纪念堂展厅内,实践团队成员驻足于一幅幅记录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历史瞬间的黑白照片前。透过玻璃展柜,罢工工人使用过的煤油灯、锈迹斑斑的铁路工具和发黄的《罢工宣言》等实物展陈,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史。队员们仔细观看展品说明,不时记录笔记,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深切感受到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团结抗争的革命精神,深刻认识到今日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成果。
图为实践队员在二七纪念堂以身临其境之姿,体悟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王钰 供图
深度对话:记录非遗传承现状
       实践团队重点走访了平等街历史文化街区,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入交流。在“非遗核潮核雕”工作室,核雕非遗传承人陈志远正在专心雕刻一件作品。“核雕创作需要经过选料、画样、雕刻、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他一边雕刻一边向队员们讲解。
       队员们围坐在工作台前,仔细观察陈老师的雕刻手法,并尝试体验基础工序。“刀要这样拿,力度要均匀。”陈老师手把手指导队员,工作室里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当问及传承难题时,陈老师表示:“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但我们仍在坚持。最近几年,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喜爱核雕艺术。”
       在剪纸工作室,传承人张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精美的剪纸作品。“剪纸不仅要技法熟练,更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她拿起一幅作品解释道,“这些纹样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图为采访非遗核雕传承人。张姸 供图
创新传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实践结束后,实践团队在班级里举办“郑史:3600年守护基因”主题宣讲会。队员们精心准备图文资料和视频素材,向同学们分享实践见闻。现场还设置了非遗体验环节,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核雕、剪纸等传统技艺。
       “我们想把看到、听到、学到的传统文化分享给更多同学。”团队成员张颢洋表示。宣讲会上,队员们展示了在平等街学习的技艺,并播放了自行制作的文化短视频。这些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此外,团队还组织了“非遗体验日”活动,邀请同学们参与传统手艺制作。活动现场,队员们耐心指导同学们学习基本技法,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图为队员张颢洋向班级同学展示实践成果。王钰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加深了对郑州历史文化的理解,更探索出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新路径。大家表示,将继续关注传统文化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