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它们承载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深厚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能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痕迹的时候,深刻感悟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但是现在不难发觉,很多革命遗址的教育方式还比较简单,大多是静态展陈、单向讲解,这难以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互动体验的特点。这种现象导致青少年参观学习时常常只是走马观花,很难真正产生兴趣、受到触动,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因此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让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加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国际联合审计学院“红迹寻光”社会实践小分队在7月8日到7月29日,开展了一场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探索革命遗址活化利用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办法。

活动刚开始,团队用了3天时间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成员们开了多次集体会议,结合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优势,明确了详细的分工:总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资料搜集与整理、调研方案细化、后期课程设计构思、对外沟通与协调。同时,大家系统学习了和革命遗址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及青少年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为后面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团队最后确定了一套详细的考察方案,里面包括实地考察重点、调研方法、预期成果等内容,确保实践活动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准备工作做好后,团队正式进入实地调研阶段。第一站是渡江战役纪念馆,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记录场馆的建筑布局——从庄严肃穆的序厅到再现战役场景的展厅,每一处空间设计都有特殊的意义。团队成员还深入梳理展陈逻辑,了解展品的排列顺序和历史事件的叙事脉络;细致考察设施配置,包括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互动体验区的设置等。另外,团队成员还和纪念馆的管理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场馆日常活动的策划模式、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项目开展情况,以及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青少年更愿意接受的参与方式,比如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紧接着团队来到遇难同胞纪念馆,用同样的调研方法,全面考察了场馆的各项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两处革命遗址的调研数据,团队清楚地发现它们在叙事角度上的不同——一处着重展现革命胜利的辉煌历程,另一处着重讲述历史的苦难与警示。实地的学习与了解,团队成员提炼出了各自独特的育人资源,为后面的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最后,团队成员把所有调研信息汇总起来,进行交叉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亮点,为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坚实依据。

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实践中,团队创新性地开展了互动教学活动。他们精心挑选了馆内最具代表性的几艘船——见证了军民同心渡江的木帆船、在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火轮、承载着英雄事迹的渡江先锋船。围绕每艘船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团队共同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和青少年互动时,成员们通过讲述船只对应的感人革命事迹进而耐心引导青少年思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红色历史知识,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根据前期的调研分析,团队准确找到了青少年在红色文化掌握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知不够系统,对红色历史的了解多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够深入,常常只知道表面情况,不知道背后的原因;理论和实践脱节,很难把学到的红色精神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等。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巧妙设计了课程框架,从红色历史的系统梳理到革命精神的深度解读,再到实践体验的环节设置,都做了精心规划。之后,成员们一起细化课程内容,反复打磨教学案例和互动环节,还邀请指导老师全面检查课程方案,根据老师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完善,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方案,里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流程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方案确定后,团队负责人及时和纪念馆的相关人员沟通协调,把设计的课程在馆内进行试点。通过观察不同课程中青少年的参与度、互动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团队挖掘课程亮点与改进之处,为成果报告提供支撑。
“红迹寻光”社会实践活动,让作为切实参与学习实践的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革命遗址活起来对青少年红色教育尤为关键。实践活动的每一步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在实地调研时发现的遗址教育不足和优点,以及创新设计了互动教学和课程方案,都能看到团队在传承红色文化时的责任心。这次实践让作为团队成员的我们发现,只有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改变那种静态、单向的教育方式,红色历史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同时也明白,传承红色基因要不断摸索和创新。
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 红迹寻光社会实践小分队
成员:黄一鸣、黎思同、周晨怡、江雨辰、付奕曼、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