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烟波浩渺,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明和生态底蕴,更孕育着乡村振兴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的时代动能。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淮安市洪泽区锚定“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红色传承”发展坐标,正铺展一幅宜居宜业、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为此,今夏7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湖韵绘影·青春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以“生态赋能、产业兴村、红色铸魂”为主线,深入阡陌田畴察实情,走访特色产业探路径,踏寻红色基地悟初心,实地调研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生动实践,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中国,以实干担当书写青春答卷,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第一篇章:生态为基:护绿水青山·筑振兴底色
一闸守护万重绿·护河之旅启新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治水思路,学习重大水利工程在流域综合治理与现代化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实践团赴三河闸水情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详实的文字资料、生动的图片影像以及实物模型,系统了解了三河闸的建设背景、施工历程和运营现状。通过现场观摩实时水位监测数据系统、闸门运行状态监控平台等现代化管理设施,实践团成员切实感受到三河闸在运行调度过程中展现出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所在工程养护、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强化了守护生态环境、传承水利精神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实践团成员深切体悟到我国水利工程领域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和蕴含的卓越生态智慧。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重要契机,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守护洪泽湖生态屏障的安澜稳定,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奋斗。
携手共守生态美·洪泽湖岸焕新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践团联合共青团淮安市洪泽区委员会、洪泽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赴洪泽湖大堤沿线开展2025年第三期“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河’我一起,保护母亲河净滩行动”主题活动。在高温酷暑条件下,实践团成员统一着装、科学分工,手持专业清洁工具,沿湖岸线全面开展垃圾清运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本次活动,有效改善了洪泽湖湖岸生态环境质量,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实现了青春风采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宣教理念植心间·青绿希望向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践团专程赴淮安市洪泽实验小学开展生态保护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实践团成员系统地讲解了洪泽湖生态环境现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三河闸在区域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并就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实践知识进行了专业指导。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良好精神风貌。本次活动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的环保热忱,将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于青少年心中,促使他们自觉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之间辩证统一的重大意义,以实际行动有力贯彻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群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对生态责任的深刻认知。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定会以更为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热情,持续投身于生态保护事业,为守护洪泽湖的碧水蓝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第二篇章:振兴为要:兴和美乡村·圆时代新篇
豆浆喂出致富螺·
为学习水乡村落发展脉络与振兴实践经验,深入探索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实践团赴蒋坝镇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地充分发挥洪泽湖优质水源优势,成功培育出“青螺1号”“青螺2号”等壳薄、肉质肥嫩鲜美的新品种螺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为确保螺蛳品质与独特风味,当地创新采用豆浆作为饲料,不仅有效促进了螺蛳外壳硬化和肉质生长,同时缩短了生长周期,显著提升了产品营养价值和口感品质。同时,实践团赴螺蛳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实地考察。据基地负责人赵磊介绍,“基地螺蛳采用洪泽湖天然藻类、浮游生物进行生态培育,在即将上市前,再以鲜磨豆浆进行科学饲喂”。这种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不仅确保了螺蛳壳薄肉厚的优良品质,更形成了独特的豆香风味。目前基地创新采用“单养+套养”相结合的科学模式,构建起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从亲本优选到适配水域环境的精准调控,再到天然饲料的坚持使用,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源于对品质的精益求精。
乘舟探秘荷花塘·生态养殖韵悠长
为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认真学习“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先进产业示范经验,蒋坝镇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查苏娟为实践团成员介绍“荷韵螺蛳”主题农旅融合项目,并率领实践团成员乘船深入荷花塘腹地,细致观察螺蛳生长环境。实践团成员认识到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有效吸引游客资源,更能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地方特色产业文化,显著提升游客参与度和满意度,推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从一颗螺蛳的“华丽蜕变”到蒋坝镇的“全面振兴”,蒋坝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深耕特色产业培育,以一颗特色豆浆螺蛳为突破口,创新性地将荷花种植与螺蛳养殖有机融合,实现了“景中有产、产中有景”的良性互动,谱写了一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动人篇章。
第三篇章:红色为魂:传初心薪火·聚奋进动能
丰碑昭映忆烽烟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实践团赴二十六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统一着装、队列整齐,在巍峨雄伟的烈士纪念碑前整理仪容、肃立致敬。每一次举手礼都凝聚着后辈对英烈的深切缅怀,每一句誓言都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对革命历史的庄严承诺。随后,实践团成员入园参观,了解了长眠的革命先烈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壮丽史诗,生动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崇高革命精神。凝视着照片中革命先烈们坚毅的面庞,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热泪盈眶。实践团成员们深切体悟到“英雄”一词所蕴藏的崇高精神要义,这一珍贵的精神财富必会引领广大青年在精神传承进程中坚定政治方向、明晰历史使命、赓续红色血脉。
为深切感悟知识分子以文化人、为国尽责的崇高品格和赤诚情怀,切实引导广大青年群体在重温光辉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实践团赴枚乘书院系统学习枚乘先生与《七发》相关的珍贵影像资料和图文解读。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抵制淫奢之风,始终注重精神追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文报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命运的伟大实践。通过本次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厚植精神家园的历史自觉,勇担使命、接续奋斗,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切实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使胜利的荣光与千年的文脉交相辉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系统梳理地方高校与革命历史深度融合的红色文化资源,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从校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实践团走进新四军江淮大学纪念馆。展馆内,历经沧桑的校徽标识、斑驳的教科书与模糊的历史照片相互映衬,生动展现了青年学子“以学报国、以行卫邦”的热血担当,展现了以知识救亡的壮烈历史画卷。在讲解员邓笑平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通过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和革命文物,全面追寻红色基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赓续传承,深刻感悟这座红色学府在抗战烽火中的峥嵘岁月。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青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践行者,教育事业始终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是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宣讲
为推动红色教育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进程,促使伟大抗战精神在青少年中得以深度扎根,实践团赴淮安市高良涧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实践团成员创新语言表达形式,策划富有教育内涵的活动载体,引导广大青少年在聆听中深刻把握历史脉络,在思考中切实增强爱国情怀,牢固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使伟大的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界限,激励新时代青少年从革命传统里汲取奋进的力量,勇担时代重任、接续奋斗,使抗战精神得以传承不息、熠熠生辉。
八十载岁月流转,抗战精神始终历久弥新。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将以本次实践为契机,把从红色地标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的实际行动,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以青年之姿续写新时代的报国篇章。
从三河闸的生态调研到洪泽湖的碧水守护,从蒋坝镇的产业振兴到红色教育基地的精神传承,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基层大地,用行动诠释青年使命,将生态保护、产业兴村、红色铸魂的种子播撒在洪泽区的沃土上。社会实践虽已落幕,但“湖韵绘影·青春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的责任与担当从未止步。未来,科文学子将继续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将所学专长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浪潮,传承党和青年在烽火岁月中凝聚而成的奋斗精神,于传承党史、团史的进程中深植家国情怀,以青春之姿续写新时代的报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