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季庆)近日,“青禾铁韵・星火传承” 社会实践队组织开展 “踏访红色遗迹,聆听老兵故事” 主题实践活动,先后走访横山的两个新四军旧址、“三个胜利” 纪念馆,并采访参加过崇武以东海战的老兵。硝烟散尽的旧址、浸透血泪的文物、老兵颤抖的讲述,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从抗争到胜利的壮阔图景,让实践组员对 “初心” 与 “使命” 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在横山新四军旧址,青瓦土墙的院落里,生锈的步枪、泛黄的军号、斑驳的作战地图静静陈列。讲解员指着一间不足十平米的茅草屋介绍,这是当年新四军的指挥部,寒冬腊月里,战士们就着油灯研究战术,棉被上满是补丁,却没人喊过一声苦。墙上 “誓死保卫家园” 的标语虽已褪色,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决绝。(图片内容 侍林婧供图)
最令人动容的是展柜里的一双草鞋,鞋底磨穿了三层,鞋帮上还沾着血迹。这是一位通信兵留下的,他在传递紧急情报时遭遇敌人伏击,身中数枪仍坚持爬完最后三里路,直到把情报塞进战友手中才倒下。正是这样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精神,让这支穿着草鞋的队伍在绝境中踏出了胜利之路。
“三个胜利” 纪念馆的展厅里,平型关大捷的枪林弹雨、百团大战的烽火硝烟、抗战胜利的欢庆场景依次铺展。在平型关大捷展区,一组复原场景让人驻足:战士们埋伏在冰封的山沟里,棉衣单薄却眼神如炬,冲锋号响起时,他们踏着积雪冲向敌人,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讲解员表示,这场战斗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图片内容 侍林婧供图)
太行抗战展区的一面 “烈士墙” 上,3000 多个名字密密麻麻排列,大多是 20 岁上下的年轻人。其中一位叫李爱民的少年,13 岁加入儿童团,为掩护群众转移,故意把敌人引向相反方向,最后被刺刀刺穿胸膛。这些年轻的生命,用热血诠释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
采访崇武以东海战的老兵时,老兵颤抖着拿出珍藏的水兵服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眼神明亮,胸前的飘带在海风里飞扬。老兵回忆,当时己方的艇小,敌人的舰大,但没人敢退。战斗中指挥艇被击中,17 名战友重伤,2 人牺牲,剩下的人咬着牙继续冲锋,就想着身后是家,退一步都对不起这身军装。
当被问及 “什么是胜利的秘诀”,老兵沉默良久,指着胸口说:“是信念。相信能赢,相信身后的人需要我们赢。” 这句话,与纪念馆里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的标语遥相呼应,让实践组员懂得:所有胜利的底色,都是无数人对家国的赤诚。(图片内容 侍林婧供图)
此次活动让实践组员明白,红色遗迹里藏着民族的精神密码,老兵的故事里写着信仰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铭记 “落后就要挨打” 的教训,更要传承 “不畏强敌、敢于胜利” 的精神,把对英雄的缅怀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各自岗位上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 “胜利篇章”。从实验室里对技术难题的日夜攻关,到田间地头为粮食增产的反复试验;从社区服务中对群众需求的细致回应,到国际舞台上为国家荣誉的奋力拼搏,每一份坚守与突破,都是对红色精神的生动注解。实践组员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奋斗精神成为行动自觉,在时代浪潮中勇担重任,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今日的传承,终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撰稿:季庆 图片:侍林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