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科技强国”专项 |解锁青少年“空间偏好”,聚焦青少年恢复性需求,为友好型城市建设献智

    2025-09-0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图 1实践团队在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门口的合影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5%,城市环境质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空间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02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恢复性功能亟待科学评估与优化。西安作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其城市空间布局具有典型性。超过千万的人口规模和多中心集群发展的城市格局,为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样本。
7月12日-7月22日,团队走访了曲江新区、高新区、碑林区等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问卷和定性访谈,捕捉青少年对不同空间环境的感知与体验。选取了三类典型城市空间——社区(居住区内部及周边环境)、街道(商业街、生活街等线性空间)、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绿地空间)。


图 2实践团队在铁一中街道发放问卷

图 3实践团队在银泰城发放问卷
 
研究团队采用了恢复性环境量表(PRS)作为主要测量工具,并辅以半结构化访谈和空间行为观察。共收集有效问卷466份,完成深度访谈47人次,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研过程中,团队见证了青少年在不同空间中的真实状态:公园里奔跑嬉笑的身影,街道上结伴同行的欢笑,社区里安静休憩的时光。这些场景为理解空间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生动注脚。
数据分析显示,三类空间对青少年的恢复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公园环境的恢复性评价最高,平均得分最高,社区空间次之,街道空间相对较低。
在公园空间中,水景、绿植和开阔视野被认为是最具恢复性的要素。多数受访青少年表示:“在公园里待一会儿,心情就会变好”、“喜欢在公园里和朋友聊天散步,能缓解学习压力”。社区空间的安全性、便利性和社交功能受到重视。青少年希望社区能有“更多适合我们年龄的休息角落”、“可以一起做作业的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则反映出明显的问题:噪音、拥挤和缺乏休息设施是主要痛点。一位15岁的受访者坦言:“放学路上总是很吵,只想快点回家,根本不会停下来休息。”

图 4实践团队对学生进行访谈
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段对空间的需求存在差异。12-14岁的青少年更偏好安全性高的社区空间,而15-17岁的青少年则更希望拥有可以独立使用的街道和公园空间。
本次调研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帮助设计者创建更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恢复性环境。研究回应了“城市为谁而建”的重要命题,助力青少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专项:科技强国
队伍名称:“绿屿筑心·空间复愈”
所属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负责人姓名:瞿振羽
联系方式:18507280977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