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2025年7月13日,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翼动蓝天,农绘新篇”实践团聚焦无人机技术助农主题,于河南理工大学及河南省焦作市孙村开展深度调研。团队采用数据梳理与实地走访双轨并行的方式,深入洞察农业发展现状及农户对智能农技的实际需求,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径。
7月13日上午,在河南理工大学三号教学楼内,实践团成员围坐一圈,桌上整齐摆放着近几日从河南省焦作市韩平陵村、李屯村及孙村带回的调研资料。大家分组对这些资料进行逐一梳理,从海量数据中剖析乡村农业对科技服务的真实需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系统梳理与热烈研讨,几组关键结论逐渐清晰:三个村中,超半数耕地通过合作社承包、大户流转等形式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农业形态正加速形成;尽管大部分农户表示知晓无人机喷药技术,但在未参与土地承包的个体农户中,超半数从未尝试过该服务,“知而不用”的矛盾尤为突出;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多数村民更倾向于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希望看到直观的技术演示,同时呼吁政府出台补贴政策,降低尝试新技术的经济门槛。
这些数据,不仅清晰勾勒出当地农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转型的过渡特征,也直接点明了智能农技推广的难点与痛点,更为后续技术推广明确了方向——既要为规模化经营主体优化服务方案,又要为个体农户消除“想用却不敢用”的顾虑,使科技助农之路更贴合乡村实际。
当日下午,实践团12名成员整装从河南理工大学出发,历经半小时车程抵达河南省焦作市孙村。在村口大槐树下,几位闲聊的村民见实践团成员背着行囊、手持笔记本走来,便询问其来意。团队成员回应:“老乡们,我们是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此次前来是想了解大家对无人机打药、撒肥等技术的看法。”
当谈及无人机喷洒农药这一“会飞的机器种地”模式时,原本静谧的树荫下瞬间活跃起来。一位中年村民坦言:“我们已多年未种地,家中土地均已承包出去。”另有年长村民质疑:“那机器撒化肥能精准吗?去年我家二亩玉米,人工撒施时都需仔细把控数量,机器飞行高度较高,若出现局部施肥过量导致烧苗或施肥不足影响效果的情况,该如何应对?”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的皆是庄稼人最质朴的担忧与现状——并非不信任技术,而是担心技术“水土不服”,最终导致投入白费且延误农时。
实践团成员蹲在田埂上,一边认真倾听村民的诉求,一边详细记录。期间,他们不时穿插解释:“无人机配备定位系统,误差可控制在几厘米内。”然而,面对村民们疑惑的神情,团队成员知晓,仅靠口头阐释远远不够,必须让村民亲眼见证、亲身体验,才能打消他们的疑虑。
天色渐暗,实践团踏上返程之路,车厢内的讨论却依旧热烈。早上基于数据设计的推广方案,本欲为技术落地搭建桥梁,但下午的实地走访让团队成员意识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聚焦在农户的需求与疑虑上。成员们表示,要让无人机打药在田间普及,仅靠现场演示远远不够。必须算清“经济账”,对比机器作业与人工成本的差异;讲透“技术理”,将复杂原理转化为农户易懂的通俗语言;摆好“身边例”,用邻村的成功案例消除农户的观望心理。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认识到:科技助农并非空中楼阁,每一步都需坚实扎根于田间地头。既要整合成熟的技术方案,更要耐心解答农户的具体疑问,以实际成效获取信任,让无人机等新技术真正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翼动蓝天”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