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情系塔河水质,守护民生之基

    2025-09-05    阅读:
    来源:原创

  7 月 5 日至 7 月 14日,我作为塔里木大学 “圆梦塔河” 三下乡实践团的一员,跟随团队深入阿拉尔市各团场,围绕水质状况、居民用水意见、管网覆盖、给排水方式及设施检查等内容开展了为期九天的调研活动。这段深入基层的经历,让我对团场居民的用水现状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的分量。

  一、踏遍团场,摸清用水 “家底”

  我们的调研范围覆盖了阿拉尔市十团、十一团、十二团等多个团场。每到一个团场,我们都兵分三路:一路携带专业水质检测设备,采集自来水、井水等不同水源样本,现场检测 pH 值、浑浊度、余氯含量等指标;一路走访居民家中,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记录他们对自来水水质、水压、收费标准的意见;还有一路则与团场水利部门工作人员一同巡查供水管网,查看管网覆盖范围、老化程度及排水设施的运行情况。

  在十团的老旧连队,我们发现部分居民仍在使用自备水井。“夏天井水容易浑浊,冬天又怕上冻,还是盼着能早点接上自来水。” 一位老人的话让我记忆犹新。而在十一团的新建社区,虽然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但不少居民反映 “用水高峰时水压不足,洗澡都费劲”。这些细节,让我们意识到团场供水并非 “一刀切” 的简单问题,而是与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分布、地形条件等多重因素紧密相关。

  在管网巡查中,十二团的一段老旧管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铺设时间较长,部分管道出现了锈蚀和渗漏,工作人员说:“每年光是维修这一段,就要花不少功夫。” 而排水设施方面,多数团场采用的仍是明沟排水,遇到暴雨天气容易积水,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还可能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

  二、倾听心声,感知用水 “温度”

  调研过程中,居民们的每一句反馈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走访十团十一连时,一位开小超市的大姐热情地邀请我们喝水:“现在的自来水比前几年干净多了,烧开后水垢都少了!” 她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团场供水改善的成效。但也有居民提出了担忧:“听说有些地方的水源地离农田近,会不会有农药残留啊?” 这让我们意识到,除了硬件设施,居民对水质安全的 “心理防线” 同样需要重视。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对一位独居老人的走访。老人家里的自来水龙头有些漏水,地上积了一小片水洼。“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也不知道找谁修。” 我们当即联系了团场的维修人员,当天就帮老人换好了龙头。看着老人脸上的笑容,我突然明白,我们的调研不只是收集数据,更要成为连接居民需求与职能部门的 “桥梁”。

  三、数据分析,找出用水 “症结”

  回到学校后,我们对采集的若干份水质样本和 300多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系统分析。数据显示:

  水质方面:85% 的团场自来水符合国家标准,但仍有 15% 的样本存在余氯含量超标或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管网老化严重的老旧连队;

  管网覆盖:新建社区的管网覆盖率达 100%,但部分偏远连队的覆盖率仅为 70%,未覆盖区域主要依赖井水和拉水供应;

  居民满意度:总体满意度为 78%,不满意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水压不稳定(32%)、维修不及时(28%)和水质季节性波动(25%)。

  这些数据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团场供水排水的短板:老旧管网改造滞后、供水调度不够精准、应急维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实践反思,扛起青年 “责任”

  十天的调研结束后,我们团队整理出一份包含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的调研报告,提交给了阿拉尔市水利局和塔里木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建议中包括 “分步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建立水质定期公示制度”“组建团场志愿维修队” 等具体措施,部分建议已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三下乡” 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真正沉下去、融进去。作为水利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写在论文里,更要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团场居民的用水问题,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关系乡村振兴和民生福祉的大事。

  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参与团场供水改善的跟踪调研,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 “清澈塔河润万家” 贡献力量。因为我坚信,每一份数据的背后都是民生期盼,每一次实践的脚步都在靠近更美好的生活。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