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水样里看见连队的日子

    2025-09-05    阅读:
    来源:原创

  十天的连队走访结束时,打包好的水样瓶在阳光下泛着光。瓶身上标注的 “12 团 3 连灌溉渠”“十团 2 连水龙头”“八团滴灌过滤器”,像一个个坐标,串联起我们在团场的足迹,也让 “水资源” 这个词,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生活片段。

  刚到 12 团 3 连那天,居民说 “浇地水够,就是棉花要多浇几遍”,老人念叨 “夏天水压偶尔不够”。这些话听着平常,却藏着连队生活的节奏。后来到十团 2 连,看着居民家烧水壶里厚厚的水垢,才明白 “水质” 不是检测报告上的数字,是每天喝水、做饭都要面对的实在事。王大叔说 “想学节水技术”,李阿姨拉我们看水缸里的沉淀,年轻农户担心 “水影响棉花品质”,每个人的话里都带着对日子的盘算。

  采集水样的过程,更像在读一本写满细节的书。灌溉渠里的漂浮物、机井水的微浑、滴灌带里的杂质,还有九团水渠因风沙积的沙、十六团墙角堆的废地膜,这些都和居民说的 “管网老化”“环境要整治” 对应上了。八团是 “节水示范团”,但农户指着堵了的滴灌带叹气时,我突然懂了:水够不够用是基础,水好不好用、怎么用得更省心,才是连着生计的大事。

  居民的热情总在细节里:递来的一杯水、带路去看灌溉渠的脚步、填问卷时认真的样子。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把建议记在本子上,说 “会盯着解决”,这让我想起那些水样 —— 它们不只是要送去检测,更是居民把日子过好的期待。

  离开时,棉田绿得铺到天边。这趟实践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取水样、记数据,而是怎么从一杯水里看懂连队的生活。那些装在瓶子里的水,盛着的是土地的模样,是人们对好日子的盼头。这份懂得,比任何检测结果都更沉甸甸。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