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在戈壁绿洲中读懂责任与成长

    2025-09-05    阅读:
    来源:原创

  这个夏天,我随“水务润疆”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阿拉尔周边团场,围绕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开展调查实践。为期十天的旅程,让我在烈日与风沙中触摸到基层水利的脉搏,更在实践中收获了远比课本知识更鲜活的成长。

  在阿拉尔团场,水是绿洲的命脉,其来源与分类都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团场的“大水缸”主要来自天山融雪形成的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汇流,通过塔里木河输水渠引入团场水库储存,再经各级渠道分配到田间地头。此外,部分团场还依托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但受生态保护政策限制,地下水开采已严格管控。而水按用途可分为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其中农业用水占比超80%,主要用于棉花、红枣等经济作物灌溉;生态用水则流向防护林、湿地,维系着戈壁与绿洲的生态平衡;而生活用水多来自团场集中建设的自来水厂,通过地下水净化和水库蓄水处理后输送到职工宿舍、连队居民点,拧开龙头就能用上的清水,背后是从水源地到管网的全链条保障。

  我们的日常工作始终围绕“水”展开。每天跟着团场水利员沿防渗渠巡查,记录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额,看着滴灌带里的水珠精准渗入棉田根系;在连队与种植户聊“膜下滴灌”的技术细节,听他们算“一亩地省3方水,一季多收200斤棉”的实惠账;走访水库管理站时,工作人员指着水位监测仪说:“每下降1厘米,都要重新调整下游灌溉计划”;我们还帮连队整理节水宣传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的生活小技巧。白天在38℃的高温下记录数据、拍摄影像,晚上围坐分析问卷,虽然皮肤晒黑了、嗓子喊哑了,但当看到整理出的文档逐渐成型,所有疲惫都化为了踏实的成就感。

  这次实践像一盏灯,照亮了我未来的学习与成长之路。它让我明白,专业知识不该困于实验室,而应走向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今后在学习中,我会更注重“问题导向”,带着团场遇到的节水技术推广、水资源调度等问题去钻研,让知识更有“实用温度”;生活中也会践行节水习惯,看到浪费现象会主动提醒——因为我见过每一滴水从雪山到棉田的来之不易。在我们离开之际,夕阳下的防渗渠泛着粼粼波光,棉田在微风中舒展叶片。这次实践让我读懂了水的珍贵、坚守的意义,更让我明确:青年的成长,从来都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带着这份收获,我会在未来的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