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水务润疆十日行:在南疆大地读懂“水”的重量

    2025-09-05    阅读:
    来源:原创

  七月的南疆,烈日炙烤着戈壁,却挡不住绿洲里涌动的生机。从7月5日到14日,我踏访了十二团、十三团、八团等十个团场连队,最后驻足塔里木大学,十日行程像一条流动的河,让我在滴灌带的微光里、在防渗渠的混凝土中、在科研实验室的数据流里,读懂了“水务润疆”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在十二团十一连的棉田,我第一次触摸到黑色的滴灌带。农户李大叔蹲在田埂上,手机点两下,远处的喷头便均匀洒出水雾,“以前漫灌一亩地要60方水,现在滴灌30方就够,棉花结得还更密。”他手机里的智能灌溉系统,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数据——这是科技给干旱地区的礼物,让每一滴水都精准吻上作物的根系。而在十三团十七连,我跟着工人给渠道铺防渗膜,老连长用粗糙的手掌拍着新修的U型槽:“这渠漏了十年,修好了,下游50亩稻田就再也不愁水了。”阳光下,混凝土渠壁反射着光,像给水流铺了一条不漏水的“高速公路”。

  水的故事里,从不只有“引”与“用”,更有“护”与“留”。在十二团二连的水库,管理员张师傅每天要绕库巡查三圈,弯腰捡起游客丢下的塑料瓶。“这水库是连队的‘大水缸’,去年加装了水质监测仪,pH值、浊度超标就报警。”他指着岸边的防护林,“树多了,水土就保住了,水才清得能照见云。”而八团七连的净水站里,沉淀池、过滤罐、消毒设备连成长龙,村民马大姐拧开自家水龙头,接一杯水直接喝:“以前井水又涩又浑,现在过滤得比矿泉水还甜。”她不知道,这杯清水要经过12道工序,背后是无数人为“饮水安全”筑起的防线。

  最难忘的是八团十一连的抗旱现场。连续高温让玉米叶卷成了筒,我们跟着连队干部扛着移动灌溉车往田里赶。喷头喷出的水雾落在焦渴的土地上,原本蔫了的玉米秆慢慢舒展。“前几年修了引水渠,加上这些‘移动水站’,再旱也不怕。”农户王大哥抹着汗笑,他脚下的土地渐渐泛出深色,那是水与土相拥的痕迹。而九团六连的山坡上,昔日的荒坡已种满沙棘,梯田式的种植带像绿色的网,“以前下雨就水土流失,现在水留住了,沙棘果能卖钱,土也肥了。”护林员老杨的铁锹插进土里,带出的泥块攥紧了能挤出水分——这是水与生态的共生,让荒芜长出希望。

  科技的力量在九团七连达到了顶峰。连队办公室的大屏幕上,全连的用水数据实时更新:哪块地该浇水了,哪条管道压力低了,一目了然。“农户在家就能用手机浇地,系统还会根据天气预报调水量。”技术员小周演示着操作,屏幕上的水流走向图,像给大地画了一张血管分布图。而在十六团,跨区调水的渡槽横跨戈壁,长达三公里的高架渠上,清水奔腾向前。工程师说,这渠把上游的水引到团场,让3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阳光下,渡槽的影子在戈壁上拉长,像水写的诗,诉说着“跨越距离的滋养”。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塔里木大学。水利实验室里,学生们正测试新型节水膜,“这膜能过滤盐碱,铺在田里,土壤含盐量能降一半。”教授指着展厅里的模型,从滴灌技术到抗旱作物,每一项科研都贴着“服务南疆”的标签。“我们的论文要写在南疆的土地上。”这句话让我忽然明白,水务润疆从来不是孤立的战斗——有农户的智慧,有建设者的汗水,更有科研人员的坚守,他们共同编织着一张水的保护网。

  离开塔里木大学那天,校门口的白杨树在风中作响。回望这十日,从棉田的滴灌带到水库的防护林,从净水站的管道到实验室的数据流,我终于懂得:水务润疆,润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人的生活;不只是当下的收成,更是未来的希望。每一滴水的旅程,都藏着南疆的过去与未来——曾经,这里因水而困;如今,这里因水而兴。而我们,正沿着水的足迹,把“润”的故事,写得更长、更暖。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