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新疆乡村,草木葱茏,瓜果飘香。近日,我们走进南疆多个村庄,与村民们围坐田埂、庭院,拉起了关于水质和化肥的家常,听他们讲述身边的变化与期盼。
“以前咱这水啊,烧水壶底总结一层垢,喝着也有点涩。”在和田地区墨玉县的阿依玛克村,65岁的村民买买提·吾布力拧开院里的自来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哗哗作响,“现在不一样了!前年村里通了自来水,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烧出来的水干干净净,泡茶都更甜了。”他指着不远处的蓄水池说,村里还修了沉淀池和过滤设施,地里灌溉用的井水也定期检测,“种出来的核桃、红枣,口感都比以前好。”
聊起化肥,种植棉花的大户吐尔逊·肉孜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就认大化肥,觉得撒得越多长得越好,结果地越来越板结,病虫害也多了。”他笑着说,这两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常来村里,手把手教大家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肥,“你看我这20亩棉田,今年化肥用量减了近三成,棉花结桃反而更多更饱满,算下来成本降了,收入还涨了!”
在喀什地区伽师县的英买里村,村支书热合曼·麦麦提拿出一本《农田管理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块地的施肥种类、用量和水质检测结果。“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采购优质化肥,还请专家指导科学灌溉。”他指着远处的防渗渠说,“现在浇水用的是滴灌,省水又均匀,化肥也能跟着水精准送到作物根须,浪费少了,土壤也慢慢‘养’回来了。”
走访中,村民们说得最多的,是对“科学”二字的认可。从担心水质影响健康,到如今喝上“放心水”;从盲目施肥看产量,到讲究“按需供给”护土地,新疆乡村的这些变化,藏在村民的笑容里,写在丰收的田野上。正如一位老人所说:“日子要想好,水得清,地得肥,这两样好了,咱心里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