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水务调研行:在塔河岸边读懂民生与成长

    2025-09-05    阅读:
    来源:原创

  七月的阿拉尔,棉田铺展成绿色的海洋,红顶白墙的民居散落其间,空气中满是瓜果与泥土的清香。作为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水务润疆” 实践团队的一员,我怀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为期十天的水务调研之旅。从最初面对居民走访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熟练记录每一个用水细节,这段深入基层的经历,不仅让我摸清了阿拉尔各连队水务发展的真实脉络,更在与群众的真诚交流中,读懂了民生的温度,收获了远超课本的成长。

  调研的第一天,我们抵达十二团三连。张荣老师在连队入口的白杨树下反复叮嘱:“咱们不是来‘完成任务’的,要像走亲戚一样和居民聊天,才能听到真话。” 可真正开始走访时,现实却给了我 “当头一棒”—— 连续敲开三户家门,要么被礼貌拒绝,要么得到几句敷衍的回答。攥着问卷站在巷口,正午的阳光晒得我额头冒汗,手脚都不知往哪放,甚至萌生了 “换个方式” 的退缩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蓝色工装、皮肤黝黑的张大哥主动走来,笑着问:“你们是来调查用水的吧?走,去我家坐,我给你们讲讲!” 到了张大哥家的院子,他端来冰镇西瓜,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咱这儿靠井水,夏天天旱得凌晨三点去排队挑水,水还带着土腥味;现在通了自来水,拧开龙头就有,去年冬天水管也没冻,比以前强太多了!” 他还主动说起邻居们的用水难题,帮我们补充了问卷上没涉及的细节。张大哥的热情像一股暖流,驱散了我心中的怯懦。从那以后,我学着放下 “任务心态”,用拉家常的方式和居民交流:遇到不太会表达的老人,就从 “您家做饭用水方便不” 慢慢引导;遇到少数民族居民,就请队里的维吾尔族同学帮忙翻译。夕阳西下时,我和队友竟完成了 12 份有效问卷,还采集了 3 份水样,第一次体会到 “突破自我” 的成就感。

  在十团二连,党群服务中心的王大叔带着我们参观供水站,运转的过滤设备嗡嗡作响。“咱阿拉尔靠种植业吃饭,棉花、辣椒离了水可不行!” 他指着设备上的显示屏,眼里满是自豪,“2008 年我来的时候,连队靠水渠供水,天旱时地里浇不上水,家里用水都得算计着来;后来政府搞‘安全饮水工程’,铺了新管网,前年又升级了过滤设备,现在家家户户通自来水,灌溉按点就能浇,去年棉花亩产多了两百斤!” 看着他指向棉田的坚定手势,我忽然明白,一根小小的供水管,不仅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难题,更成了保障农业生产、托起乡村希望的 “生命线”。

  最让我难忘的,是八团四连那位挑着木桶浇花的大叔。明明家里装着崭新的自来水龙头,他却坚持用渠水浇花。“以前缺水缺怕了!” 大叔坐在门槛上,给我们讲起过去的日子,“凌晨三四点去河边排队挑水,一天五六趟,肩膀磨出茧子,水不够时连衣服都舍不得洗。现在自来水方便了,但节约的习惯早就刻进骨子里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他桶里的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也映出了村民们对水资源最朴素的敬畏。在九团六连、七连,我们还发现几乎每户人家的水龙头下都放着塑料桶 —— 洗完菜的水浇花、洗完手的水喂牛羊,这些细节让我深知,“节水” 早已不是口号,而是融入生活的自觉。

  十天的调研转瞬即逝,我们走过八团、九团、十三团等多个连队,完成近百份问卷,采集数十份水样,更记录下无数鲜活的民生故事。那些 “冬天水管不冻了” 的感慨,“再也不用去河边拉水” 的欣喜,还有水龙头下整齐摆放的塑料桶,都在诉说着阿拉尔乡村水务的 “蝶变”。而我,也从那个连开口都胆怯的学生,成长为能主动与居民拉家常、精准记录需求的实践者。

  这次 “三下乡”,与其说是一次水务调研,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 “民生课”。我终于明白,所谓 “民生改善”,从来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藏在每一根通到家门口的水管里,藏在居民打开水龙头时安心的笑容里。未来,我会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前行,学好专业知识,关注基层需求,用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水务发展添砖加瓦 —— 因为我始终记得张大哥说的那句话:“水通了,日子就顺了。” 而我们青年一代,就该成为让 “日子更顺” 的践行者。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