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阿拉尔,骄阳将戈壁滩的热浪揉进棉田,塔里木河的支流静静滋养着这片绿洲。作为塔里木大学“水务润疆”实践团的一员,我带着水质检测工具与调查问卷,开启了为期十天的水务调研之旅。从走访阿拉尔市十团、十二团等多个团场,到采集水样、排查管网、倾听居民心声,这段深入基层的经历,让我对“民生无小事”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也让专业知识在实践中长出了“扎根大地”的力量。
初入连队:在细节里触摸用水难题
调研首站是十二团三连。提前与连队党支部沟通时,工作人员一句“夏天用水高峰,水压不足是老问题”,让我们对此次调研有了初步聚焦。入户走访时,东片区的一位大爷指着水壶里的水垢无奈道:“水烧开后总留一层白垢,虽说不影响用,心里总有点不踏实。”而西片区的新迁户则反映,偶尔停水毫无征兆,“正做饭呢水突然停了,只能等着,急得慌”。 我们兵分三路同步行动:一组在居民家中、灌溉渠、菜田分别采集水样,标记好“自来水入户端”“地表水”“灌溉用水”等标签;一组跟着连队水利员巡查管网,在老旧巷道发现一段锈蚀渗漏的管线,工作人员说“每年维修这一段都要费不少劲”;还有一组蹲在农家小院里,用通俗的语言解读问卷,记录下居民对水质、水压的每一条反馈。那天傍晚整理数据时,看着问卷上密密麻麻的勾画和水样瓶上清晰的标注,我忽然明白:所谓调研,不是机械地收集信息,而是要走进居民的生活,读懂每一个诉求背后的期盼。
深入团场: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化需求
随着调研推进,不同团场的用水问题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特点。在十五团五连,种植葡萄的大户王师傅拉着我们去看地里的灌溉设备:“前阵子一周停了两次水,只能找邻村借水浇地,耽误事不说还欠人情。”他指着水管里残留的泥沙,担心会影响葡萄品质。而在四团的新兴果蔬种植区,外来创业的赵师傅则对水压稳定性要求极高:“滴灌孔特别细,水压稍微波动就堵塞,清理一次得花大半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团的调研。这里既有本地农户,也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还有成片的畜牧养殖区。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的居民抱怨:“水烧开后水垢太厚,租的房子没条件装过滤器,只能买桶装水,每月多花不少钱。”养殖户王师傅则更关心水质与成本:“清洗圈舍用水多,盼着能有阶梯水价;而且水质要是不好,牲畜容易生病,那损失可就大了。”我们在畜牧业集中区采集的水样中,氨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区域,推测与周边粪便处理不当有关——这些发现,让我意识到水务问题从来不是“一刀切”的,必须结合产业结构、人口构成因地制宜。
直面问题:用专业能力搭建沟通桥梁
调研中,我们不仅是“信息收集者”,更尝试成为“问题反馈者”。在十二团巡查管网时,我们发现一段老旧管线因树根蔓延导致破裂漏水,当即在手绘地图上标记位置,反馈给连队水利员;在七连,边缘地带的17户种植户因管网覆盖不足,需靠塑料软管连接自来水,地面满是漏水形成的水洼,我们将这一情况整理成书面建议,提交给团场水利部门。 水质检测环节同样充满挑战。我们将采集的水样带回学校实验室,检测pH值、浑浊度、余氯含量等指标,发现85%的团场自来水符合国家标准,但15%的样本存在余氯超标或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且多集中在管网老化的老旧连队。为了让居民直观了解水质差异,在二团调研时,我们特意做了对比实验:将团部周边与偏远连队的水样同时静置1小时,偏远连队的水样沉淀出的杂质明显更多。围观的居民惊讶道:“原来这水差别这么大,怪不得喝着不一样。”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专业知识的价值——不仅能分析数据,更能让居民看懂问题、理解解决方案。
实践感悟:让青春在服务民生中闪光
十天的调研结束后,我们整理出300多份有效问卷,形成了包含“分步改造老旧管网”“建立停水提前通知机制”“推广科学施肥减少水源污染”等建议的调研报告,提交给阿拉尔市水利局和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当得知部分建议已被相关部门采纳,计划在秋季对十二团、十五团的老旧管网进行改造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回望这段旅程,最难忘的不是完成了多少份问卷、采集了多少份水样,而是那些居民真诚的眼神——十二团大爷递来的一杯凉茶,十五团王师傅带着我们查看灌溉设备时的细致,一团务工人员说起桶装水费时的无奈。这些瞬间让我明白:作为水利专业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不仅在实验室和教室,更在乡村的巷道里、农田的灌溉渠旁。 塔河的流水滋养着阿拉尔的绿洲,而我们的青春,正该在这样的实践中扎根、生长。未来,我想继续带着专业知识回到这里,跟踪管网改造进度,监测水质变化,用实际行动守护塔河岸边的每一户人家,让“清澈用水”的期盼,变成家家户户水龙头里流淌的安心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