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阿拉尔,阳光把棉田晒得泛着油绿,戈壁滩的风裹着沙尘,却吹不散我们“水务润疆”实践团的热情。作为团队的一员,我带着水样瓶、问卷和笔记本,跟着队伍走进第一师阿拉尔市的12团、十团、九团等多个连队,开启了为期十天的水务调研。从最初对着灌溉渠手足无措,到后来熟练记录居民的每一个用水诉求,这段旅程里,“水资源”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居民家烧水壶里的水垢、滴灌带里的杂质,是藏在每一份水样里的连队日子。
初遇连队:从一杯水里读懂民生
调研第一站是12团3连。下午的阳光正烈,我们刚走进连队,就被几位在巷口乘凉的居民围住。“你们是来查水的吧?”一位戴着草帽的大叔主动搭话,“浇地的水够使,就是夏天做饭时,水龙头水流偶尔会变小。”跟着大叔到他家院子,他拧开自来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却在接水的搪瓷缸里泛起细微的浑浊。“这水得沉淀会儿再用。”大叔的话,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水质”不是检测报告上的术语,是居民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 我们按计划在灌溉渠和居民家水龙头处采集水样。蹲在渠边取样时,水面漂浮的几片枯叶格外扎眼;到居民家接水,看着清澈的水流注入无菌瓶,瓶身上“12团3连居民入户端”的标签,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后来和连队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接,得知这里主要种棉花和红枣,灌溉靠地表水和机井,“水量能满足,但水质得等你们检测结果”,工作人员的话,让我们更明白这次调研的意义——不只是收集数据,更是帮居民把“喝水、浇地”的烦心事说出来。
深入调研:在细节里捕捉用水难题
随着调研推进,连队的水务故事渐渐清晰。在十团2连,这是个“老连队”,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见面就坦言“部分管网老化”。走访时,王阿姨拉着我们看她家的烧水壶,壶底厚厚的水垢像一层白霜:“烧开的水总有点涩味,长期喝也不知道好不好。”种植棉花的李大叔则更关心灌溉:“水够浇地,但想学节水技术,能省点成本是点。”我们在机井附近和农田采集水样,灌溉渠里的少量漂浮物,和居民说的“环境要整治”悄悄呼应。 到九团连队时,戈壁的风沙比之前大了不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这里的水来自远处水库,“近年没缺过水,但风沙大,水渠容易积沙,清理起来费人力”。跟着居民去看灌溉渠,渠底果然积了一层细沙,风一吹,沙尘就往水里落。我们在水库引水口采集水样,水色微微发浑;到居民家接水,大爷特意找来干净的杯子:“你们尝尝,比以前的井水好多了,但还是不如城里的水清亮。”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八团——这里是师里的“节水示范团”,推广滴灌多年。本以为能看到“完美”的水务场景,可农户赵大姐却拉着我们到棉田,指着堵了的滴灌带叹气:“滴灌是省水,但带子里总进杂质,一堵就得拆了重换,耽误浇地。”我们在滴灌系统过滤器前后都取了水样,看着过滤器前水样里的细小杂质,突然懂了:“节水”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要把“防堵、维护”这些细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帮农户省心。
温暖收获:水样里的期待与担当
十天的调研里,居民的热情总在细微处打动我们。在十六团下属连队,正午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一位老人却主动带路,陪我们去看灌溉渠和居民家的水龙头,路上还不停念叨:“以前缺水的时候,得去几里外拉水,现在能在家接水,就是水质再好些就好了。”到居民家采集水样,他们总会递来一杯凉白开:“你们辛苦,先喝口水歇会儿。”填问卷时,哪怕是不识字的老人,也会让家人念题,一字一句认真回应。 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让我们动容。每到一个连队,他们都会详细介绍水务情况,把我们记录的“管网老化”“水渠清沙”“节水技术指导”等建议,认真记在笔记本上,还反复说:“你们放心,这些问题我们会盯着解决,有进展就跟你们反馈。”这份认真,让我想起那些装满水样的瓶子——它们不只是要送去实验室检测,更是居民对“把日子过好”的期待,是工作人员对民生的担当。
调研结束那天,我们回到塔里木大学整理资料,看着桌上一排排标注清晰的水样瓶,从“12团3连灌溉渠”到“八团滴灌过滤器”,每一瓶水都像一个故事匣子,装着连队的土地、居民的生计和对好日子的盼头。
棉田绿得铺到天边,风里似乎还带着棉花的清香,我忽然明白,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怎么采集水样、记录数据,而是懂得了从一杯水里看懂连队的生活——那些水垢、杂质、积沙,都是连着老百姓日子的实在事;那些递来的水、认真的建议、记在本子上的承诺,都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与希望。 这份“从水样里读懂连队”的懂得,比任何检测报告都更沉甸甸。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学好专业知识,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这里,用所学帮连队解决更多用水难题,让每一杯水里,都盛满安心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