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阿拉尔,烈日把戈壁滩的热浪揉进棉田,红顶白墙的连队民居旁,蓝色水管在阳光下泛着光。作为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水务润疆” 实践团队的一员,我带着装满问卷与水样瓶的背包,开启了为期十天的水务调研之旅。从初访时面对村民的怯懦,到后来能熟练记录每一个用水细节;从只关注水质数据,到读懂水管背后的民生温度,这段旅程让我明白: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串联起乡村变迁与青春成长的纽带。
初遇挫折:在叩门中学会勇敢
实践第一天,我们抵达十二团三连。张荣老师在连队入口的白杨树下反复叮嘱:“别机械念问卷,要像走亲戚一样聊天。” 可真正站在村民家门口,我却犯了难 —— 连续敲开三户门,不是被婉拒,就是得到几句敷衍的回答。正午的阳光晒得我手心冒汗,攥着问卷的手指越收越紧,甚至想打退堂鼓。
就在这时,穿着蓝色工装的张大哥主动走来,笑着问:“你们是来调查用水的吧?走,去我家坐!” 到了院子里,他拧开自来水龙头,清水哗哗流进搪瓷盆,一边冲洗瓜果一边说:“以前挑水要跑二里地,天旱时得凌晨排队,现在一拧龙头就来水,冬天水管也不冻。” 他的话像一股凉风,吹散了我的紧张。那天下午,我和队友跟着张大哥的指引,学着用 “您家做饭用水方便不” 打开话匣子,竟完成了 12 份有效问卷。晚上团队总结时,听着大家分享 “靠维吾尔族同伴翻译突破语言障碍” 的经历,我忽然懂了:实践不是单打独斗,直面挫折的勇气与团队的互助,才是打开基层大门的钥匙。
水务变迁:在细节中看见发展
随着调研深入,阿拉尔连队的水务故事渐渐清晰。在十团二连,党群服务中心的王叔叔指着运转的过滤设备,眼里满是自豪:“咱阿拉尔靠种植吃饭,以前靠水渠供水,天旱时地里浇不上水,家里用水都得算计;现在通了自来水,还搞了滴灌,去年棉花亩产多了两百斤!” 入户时,一位大叔直接接了杯自来水喝:“放心,这水干净!” 他仰头饮水的模样,比任何检测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九团十二连的马合木提大叔,正用自来水冲洗葡萄架下的凉席。“以前用渠水,又浑又有沙,洗东西得先沉淀半天。” 他拧开水龙头,水流又急又稳,“这水来自塔里木河上游水库,管道埋在地下两米深,冬天也不冻。” 不远处,养殖户赵大哥的院子里,自来水管道接了个大水池:“冲洗牛圈全靠它,今年我又多养了三头牛!” 这些场景让我震撼:一根水管不仅解决了生活用水,更给农业生产、养殖业带来了底气,成了乡村振兴的 “活水脉”。
节水初心:在习惯中读懂敬畏
调研中最触动我的,是村民们刻在骨子里的节水意识。在九团六连、七连,几乎每户人家的水龙头下都放着塑料桶 —— 洗完菜的水浇花,洗完手的水喂牛羊。哈萨克族干部阿力木大哥说:“2018 年通自来水后,大家日子好了,但‘缺水怕了’的记忆没忘,能省就省。”
在八团四连,一位挑着木桶的大叔更让我难忘。他家门口明明装着崭新的自来水龙头,却坚持去渠里挑水浇菜。“以前夏天河水少,挑水要走好几里地,肩膀磨出茧子。” 大叔摸着桶沿的锈迹,“现在自来水方便了,但‘舍不得浪费’的习惯改不了。” 看着桶里清澈的渠水,我忽然明白:水务工程不仅要 “通水管”,更要守护好这份对水的敬畏 —— 这是比任何设施都珍贵的乡土智慧。
温暖服务:在响应中感受民生
十六团周爷爷家的故事,让我读懂了 “水务惠民” 的真正含义。那天走访时,周爷爷拉着我们的手说:“今早自来水管坏了,我刚给党群服务中心打电话,中午就有人来修,还不要钱,留人家吃饭都不肯!” 而在古力阿姨家,因行动不便,工作人员特意在厨房、门口、厕所都装了水龙头。“以前挑水要靠孩子,现在在家就能接水,太方便了!” 古力阿姨用维语说着,眼里满是感激。
这些细节让我明白:“通了水” 只是开始,及时的维修服务、对特殊群体的关照,才是让水务工程真正暖人心的 “最后一公里”。就像十四团三连那位大爷,院子里还摆着用了三十年的大水缸,里面盛着雨水:“自来水方便,但存点雨水浇菜,能省一点是一点。” 水缸厚重的回声里,藏着乡村对 “用好水” 的朴素追求。
十天的调研结束时,我们的水样箱里装满了贴着标签的样本,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故事。回望这段旅程,我不仅学会了无菌采样、数据分析,更读懂了:每一根蓝色水管里,都流淌着乡村发展的希望;每一次拧开水龙头的安心,都是民生改善的生动注脚。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带着这份在基层收获的感动与思考,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回应民生 —— 因为水流过的地方,不仅有庄稼的生长,更有青春该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