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水务润疆十日记:在南疆大地书写水的故事

    2025-09-05    阅读:
    来源:原创

  七月的南疆,戈壁滩的热浪裹着棉田的清香,阳光把每一寸土地都晒得滚烫。作为塔里木大学“水务润疆”实践团的一员,我带着笔记本、水样瓶和对“水”的好奇,踏上了为期十天的调研之旅。从十二团十一连的棉田到十六团的跨区渡槽,从八团七连的净水站到塔里木大学的实验室,这段旅程让我明白:“水务润疆”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滴灌带里的精准水流,是防渗渠上的混凝土,是科研人员手中的数据,是每一个与水相关的平凡故事里,藏着的南疆大地的生机与希望。

初见滴灌:科技让每滴水都有方向

  调研第一站是十二团十一连。车子刚驶入连队,无边的棉田就撞入眼帘,黑色的滴灌带像细密的脉络,在绿海中延伸。农户李大叔正蹲在田埂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点两下,远处的喷头便缓缓转动,水雾均匀地洒在棉苗根部。“以前浇地靠漫灌,一亩地得用60方水,水顺着土沟流,好多都没等浇到棉花就渗没了。”李大叔说着,打开手机里的智能灌溉APP,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用水量的数据,“现在用滴灌,30方水就够,棉花结得还更密,去年一亩地多收了两百斤!” 我蹲下身,轻轻触摸滴灌带,细小的水流从孔眼中渗出,慢慢渗入土壤,刚好抵达棉苗的根系。李大叔说,这滴灌带是三年前政府帮忙铺设的,连智能控制器都是统一配备的,“以前天旱的时候,得整夜守在田里放水,现在躺在家里就能浇地,省了不少力气。”阳光下,滴灌带反射着微光,那是科技给干旱地区的礼物,让每一滴水都找到了精准滋养作物的方向。

守护清水:从水库到水龙头的防线

  在十二团二连,我见到了连队的“大水缸”——一座不算太大的水库。管理员张师傅每天要绕着水库巡查三圈,手里拿着垃圾袋,随时捡起岸边的塑料瓶、塑料袋。“这水库的水要供全连几百户人家喝、浇地,一点都不能污染。”张师傅指着岸边的水质监测仪,屏幕上显示着pH值、浊度等数据,“去年加装了这个,数据实时传到团里的水务站,一旦超标就报警,我们心里也更踏实。” 水库岸边种满了杨树和红柳,张师傅说这是“防护林”:“树多了能固土,还能挡风沙,水就不会变浑。”我们跟着他沿着库岸走,脚下的泥土湿润松软,偶尔能看到小鱼在浅水区游过。“以前水库没这么清,这几年种树、清淤、装监测仪,水才干净得能照见天上的云。”张师傅的话,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一杯干净的水,从水库到水龙头,要经过多少人的守护。

  后来在八团七连的净水站,我更直观地看到了“清水的诞生”。沉淀池里,泥沙慢慢沉淀;过滤罐中,活性炭吸附着杂质;消毒设备运转时,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技术员指着流程图介绍:“水从水库引来后,要经过12道工序处理,达标后才能送到居民家。”村民马大姐正好来接水,她拧开净水站的水龙头,接了一杯直接喝:“以前喝井水,又涩又浑,烧开后壶底全是水垢;现在这水甜得很,做饭都香!”马大姐的笑容里,藏着“饮水安全”给生活带来的踏实。

抗旱保苗:水是土地的希望

  八团十一连的抗旱经历,是我调研中最难忘的片段。连续一周的高温,让田里的玉米叶卷成了筒状,叶子边缘还泛着焦黄色。我们跟着连队干部扛着移动灌溉车往田里赶,车身不算重,但在滚烫的田埂上走几步,汗水就顺着脸颊往下淌。 “这是‘移动水站’,哪里缺水就往哪里推。”连长擦着汗说,他打开灌溉车的开关,喷头喷出的水雾均匀地落在玉米根部。原本蔫了的玉米秆,在水雾的滋润下,慢慢舒展叶片,颜色也渐渐从枯黄变得鲜绿。农户王大哥蹲在田里,用手摸了摸湿润的土壤,脸上露出了笑容:“前几年修了引水渠,加上这些‘移动水站’,再旱也不怕了。”他指着远处的渠道,清水正顺着渠岸流淌,那是从上游水库引来的“救命水”。

  夕阳西下时,我们帮王大哥把灌溉车推回仓库。回头望去,原本焦渴的玉米田已泛出深色,那是水与土相拥的痕迹。王大哥说:“有水,地里的庄稼就有救;有庄稼,我们的日子就有盼头。”这句话,让我忽然懂得,水对南疆大地来说,从来都不只是“资源”,更是“希望”。

智慧水务:科技让润疆更有力

  在九团七连,我见到了“智慧水务”的力量。连队办公室的大屏幕上,全连的用水数据实时更新:哪块地的土壤湿度低了,哪条管道的压力异常了,哪个农户的用水量超标了,一目了然。技术员小周指着屏幕上的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用水区域:“农户用手机就能远程控制灌溉,系统还会根据天气预报调整水量。比如明天要下雨,今天就自动减少灌溉量,一点都不浪费。” 我们跟着农户王大哥回他家,他打开手机APP,点了“启动灌溉”,不一会儿,田里的喷头就开始工作。“太方便了!以前要守在地里看着水,现在在地里干活,手机点一下就能浇地,省了不少时间,我还能去镇上打零工。”王大哥的话里满是自豪,他手机里的APP不仅能控制灌溉,还能查看每亩地的用水量和电费,“心里有数,用着也踏实。”

  而在十六团,跨区调水的渡槽让我震撼。长达三公里的高架渡槽横跨戈壁,清水从上游引来,顺着渡槽缓缓流淌,最终流向下游的农田。工程师说,这渡槽解决了3万亩地的灌溉难题:“以前上游的水引不过来,这些地只能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渡槽,再旱也能保证供水,去年这里的棉花亩产翻了一倍。”阳光下,渡槽的影子在戈壁上拉长,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连接着水与土地,也连接着农户的期盼与收成。

科研助力:让润疆更持久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塔里木大学。在水利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围着新型节水膜忙碌,教授拿着检测报告介绍:“这膜能过滤土壤里的盐碱,铺在田里,土壤含盐量能降低50%,作物成活率能提高30%。”展厅里,从滴灌设备到抗旱作物的模型,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贴着“服务南疆”的标签。 “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南疆的土地上。”教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实验室的电脑屏幕上,数据流不断跳动,那是科研人员为“水务润疆”付出的努力;窗外的白杨树挺拔直立,像守护这片土地的卫士。我忽然明白,水务润疆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农户、建设者、科研人员共同的努力——他们用智慧、汗水和坚守,让每一滴水都能滋养南疆的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希望。

  离开塔里木大学时,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回望这十天的旅程,从棉田的滴灌带到水库的防护林,从净水站的管道到实验室的数据流,我终于懂得:“水务润疆”润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人的生活;不只是当下的收成,更是未来的希望。而我,也将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学习水利知识,未来也想为“水务润疆”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始终记得,在八团十一连的玉米田,那滴落在焦渴土地上的水雾,是如何让枯萎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那是水的力量,也是我们青年一代该守护的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