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水样里的民生答卷:我的南疆水务调研之旅

    2025-09-05    阅读:
    来源:原创

  七月的南疆,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阿拉尔市棉田的蓬勃生机。作为塔里木大学“水务润疆”实践团的一员,我带着水样瓶、调查问卷和对基层水务的好奇,踏上了为期十天的调研之旅。从12团3连的灌溉渠到十六团的戈壁边缘,从居民家的水龙头到田间的滴灌带,这段旅程让我明白:“水资源”从来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名词,而是居民烧水壶里的水垢、农户账本上的节水数字,是藏在每一份水样里、每一次交流中的民生温度。

初入连队:从一杯水里读懂需求

  调研第一站是12团3连。下午的阳光把路面晒得发烫,我们刚走进连队,就被几位在巷口乘凉的居民围住。“你们是来查水的吧?”一位戴着草帽的大叔主动搭话,黝黑的脸上满是热情,“浇地的水够使,就是夏天做饭时,水龙头水流偶尔会变小,得提前存水。”跟着大叔到他家院子,他拧开自来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却在搪瓷缸里泛起细微的浑浊。“这水得沉淀会儿再用,不然烧水壶底总结垢。”大叔的话,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水质”不是检测报告上的术语,而是居民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

  我们按计划在灌溉渠和居民家水龙头处采集水样。蹲在渠边取样时,水面漂浮的几片枯叶格外扎眼;到居民家接水,看着清澈的水流注入无菌瓶,瓶身上“12团3连居民入户端”的标签,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后来和连队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接,得知这里主要种棉花和红枣,灌溉靠地表水和机井,“水量能满足,但水质得等你们检测结果”,工作人员的话,让我们更清楚这次调研的意义——不只是收集数据,更是帮居民把“喝水、浇地”的烦心事说出来。

深入调研:在细节中捕捉水务难题

  随着调研推进,连队的水务故事渐渐清晰。在十团2连,这是个“老连队”,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见面就坦言“部分水管网老化”。走访时,王阿姨拉着我们看她家的烧水壶,壶底厚厚的水垢像一层白霜:“烧开的水总有点涩味,长期喝也不知道好不好。”种植棉花的李大叔则更关心灌溉:“水够浇地,但想学节水技术,听说滴灌省水,就是不知道咋弄。”我们在机井附近和农田采集水样,灌溉渠里的少量漂浮物,和居民说的“希望多设垃圾点”悄悄呼应。

  到九团连队时,戈壁的风沙比之前大了不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这里的水来自远处水库,“近年没缺过水,但风沙大,水渠容易积沙,每年春天清理都要费不少人力”。跟着居民去看灌溉渠,渠底果然积了一层细沙,风一吹,沙尘就往水里落。我们在水库引水口采集水样,水色微微发浑;到居民家接水,大爷特意找来干净的杯子:“你们尝尝,比以前的井水好多了,但还是不如城里的水清亮。”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八团——这里是师里的“节水示范团”,推广滴灌多年。本以为能看到“完美”的水务场景,可农户赵大姐却拉着我们到棉田,指着堵了的滴灌带叹气:“滴灌是省水,但带子里总进杂质,一堵就得拆了重换,耽误浇地不说,还得花钱买新的。”我们在滴灌系统过滤器前后都取了水样,看着过滤器前水样里的细小杂质,突然懂了:“节水”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要把“防堵、维护”这些细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帮农户省心。

温暖收获:水样里的信任与期待

  十天的调研里,居民的热情总在细微处打动我们。在十六团下属连队,正午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一位老人却主动带路,陪我们去看灌溉渠和居民家的水龙头,路上还不停念叨:“以前缺水的时候,得去几里外拉水,现在能在家接水,就是水质再好些就好了。”到居民家采集水样,他们总会递来一杯凉白开:“你们辛苦,先喝口水歇会儿。”填问卷时,哪怕是不识字的老人,也会让家人念题,一字一句认真回应,生怕漏了什么重要诉求。

  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让我们动容。每到一个连队,他们都会详细介绍水务情况,把我们记录的“管网老化”“水渠清沙”“节水技术指导”等建议,认真记在笔记本上,还反复说:“你们放心,这些问题我们会盯着解决,有进展就跟你们反馈。”在九团汇总数据时,工作人员特意拿着我们的问卷,逐一核对居民反映的公共水龙头漏水问题:“这些细节我们之前没注意到,下周就安排人修。”这份认真,让我想起那些水样——它们不只是要送去检测,更是居民把日子过好的期待。

  在八团下属连队,居民们的积极配合让我难忘。一位年轻农户主动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记录的灌溉数据:“用滴灌后,一亩地省水30方,去年棉花亩产多了200斤。”他的账本上,清晰地记着“水费节省150元”,眼里满是对好日子的憧憬。而一位老人则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来调研,我们就高兴,说明有人关心我们喝水的事。”

实践感悟:从水样中读懂责任

  调研结束那天,我们回到塔里木大学整理资料,看着桌上一排排标注清晰的水样瓶,从“12团3连灌溉渠”到“八团滴灌过滤器”,每一瓶水都像一个故事匣子,装着连队的土地、居民的生计和对好日子的盼头。汇总数据时发现,团场连队的水资源量整体能保障,但“水质硬、局部污染”“基础设施老化”“节水技术推广不足”是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份检测报告就能解决,需要政策的温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有人愿意俯下身子,倾听基层的声音。

  返程时,车窗外的棉田绿得铺到天边,风里似乎还带着棉花的清香。我忽然明白,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怎么采集水样、记录数据,而是懂得了从一杯水里看懂连队的生活。那些装在瓶子里的水,盛着的是土地的模样,是人们对好日子的盼头;那些居民的笑容与建议,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也是我们青年一代服务基层的责任。

  未来,我会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学好专业知识,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这里,用所学帮连队解决更多用水难题。因为我始终记得,在十团2连,王阿姨看着烧水壶说“盼着哪天能直接喝上干净水”时的眼神;在八团,赵大姐摸着滴灌带说“想学好技术多省钱”时的期待——这些眼神与期待,就是我们青春奋斗的方向。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