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阿拉尔,戈壁滩的热浪裹着棉田的清香,阳光把每一寸土地都晒得滚烫。作为塔里木大学“水务润疆”实践团的一员,我带着水样瓶、调查问卷和对基层水务的好奇,踏上了为期十天的调研之旅。从十二团三连的灌溉渠到九团十二连的旱厕旁,从居民家的水龙头到田间的滴灌带,这段旅程让我明白:“水资源”从来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名词,而是老人水缸里的储备水、农户账本上的节水数字,是藏在每一份水样里、每一次交流中的民生温度。
初入连队:从一份问卷读懂用水痛点
调研第一站是十二团三连。下午的阳光把路面晒得发烫,我们兵分两组开展工作。我跟着小组走街串巷发放问卷,刚敲开第一户居民的门,就被一位白发老人热情迎了进去。“你们是来问水的吧?”老人指着墙角的大水缸,“夏天用水高峰时水压不足,我每天早上都得接满一缸,不然中午做饭都没水用。”说着,他掀开水缸盖,清澈的水面泛着涟漪——这缸水,是老人应对水压不足的“法宝”。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不少老旧房屋存在水管锈蚀问题,有3户居民反映近期曾因水管破裂临时停水。遇到不会写字的老人,我们就耐心念题,帮他们勾选答案;遇到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居民,我就用熟悉的维吾尔语翻译,消除沟通隔阂。3小时里,我们完成了32份有效问卷,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一户人家的用水烦恼。
另一组沿灌溉渠调研的队友也有新发现。在棉田周边的支渠段,他们发现两处因水流长期冲刷导致的渠壁破损,还记录下未覆盖管网的农田面积。当队友们顶着正午高温回来时,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但手里的记录本却记得满满当当。“这些数据能帮连队精准整改,再累也值!”队友擦着汗说,眼里满是坚定。
深入田间:在滴灌带旁看见生计与水的联结
在十团二连,我们把调研重点放在产业用水与污水处理上。走进棉花种植区,连片的棉田泛着油绿,黑色的滴灌带像脉络般铺展在土地上。种植户马大哥正蹲在田埂上调试控制器,“以前漫灌一亩地要60方水,现在滴灌30方就够,去年棉花亩产多了两百斤!”他翻出手机里的灌溉记录,屏幕上的“土壤墒情80%”格外醒目。
但并非所有农户都用上了滴灌。在棉田边缘,我们遇到了仍在沿用漫灌的张大叔。“滴灌设备好是好,可换一次管子要花不少钱,我这几亩地实在舍不得。”张大叔的话道出了部分散户的顾虑。而在肉牛养殖区,养殖户们的烦恼更直接——牛舍冲洗废水没地方排,部分直接渗入周边土壤,“怕污染地里的庄稼,可又没别的办法。” 为了让农户理解“污水集中处理”的重要性,我们用通俗的比喻解释:“就像连队净水站处理饮用水那样,把污水过滤干净再用,既不污染土地,还能浇树浇菜。”看着农户从疑惑到理解的眼神变化,我忽然明白:基层工作不是“居高临下”的宣讲,而是“俯身倾听”的共情,是用群众能懂的语言,讲清与他们生计息息相关的事。
水质与健康:在检测试纸前传递安心
在九团七连,我们围绕“水质与村民健康”展开调研。挨家挨户走访时,一位维吾尔族大妈拉着我的手说:“自来水偶尔会浑,烧开后有白垢,我总担心对娃娃不好。”我们立刻拿出简易水质检测试纸,现场检测水样的pH值。“您看,试纸颜色正常,这水垢是钙镁离子,对身体没危害。”我边说边教她通过观察水的颜色、闻气味初步判断水质,大妈的眉头渐渐舒展。 更让我们揪心的是,有4户家庭反映“夏天用井水洗澡,孩子总皮肤痒”。我们来到井水取水点,现场检测发现井水pH值偏高、杂质较多。“水质偏硬可能引发皮肤不适,建议你们安装简易过滤器。”我们把检测结果和建议详细记录,还向连队反映了这一情况。当听到连队承诺会协调解决时,那几位家长反复说着“谢谢”,眼神里的担忧渐渐消散。
那天下午,我们带着检测工具跑了5个取水点,虽然汗水浸透了衣衫,手臂被晒得发烫,但当村民们说“终于知道水垢多是怎么回事”时,我忽然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水务工作从来不是冰冷的管道与数据,而是连着百姓的健康与安心。
排水与改厕:在旱厕旁听见民生期盼
在十团十一连,我们聚焦排水设施与厕所改造。连队东侧的老旧居民区里,多条排水沟因垃圾堆积、淤泥堵塞导致排水不畅,雨天易积水。“去年夏天暴雨,污水都漫到家门口了,出门得踮着脚走。”一位居民指着排水沟无奈地说。我们沿着排水沟逐一记录堵塞位置和原因,还发现部分居民家中污水通过渗水井处理,存在渗漏风险。
在调研厕所类型时,我们了解到仍有近20%家庭使用传统旱厕。“不是不想改水冲厕,就怕用水多、水费贵。”独居的张爷爷道出顾虑。我们立刻和连队干部一起计算成本:“节水型马桶一次冲水量6升,每月水费增加不到2元。”干部还承诺为独居老人提供免费上门安装服务,张爷爷当场就报了名。
在九团十二连的最终调研中,我们不惧异味查看旱厕粪污处理方式,记录渗水井分布与防渗情况。遇到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农户,就在连队干部的协助下交流。当我们标注完最后一处“推广节水型厕所”的建议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天空——这十天的调研,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实践感悟:以青春之力守护每一滴水
十天的调研结束时,我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数据,水样瓶整齐排列,每一份资料都承载着连队居民的期待。回顾这段经历,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完成了多少问卷、采集了多少水样,而是那些温暖的瞬间:十二团三连老人递来的凉茶、十团二连马大哥展示滴灌记录时的骄傲、九团七连家长们放下担忧的笑容……这些瞬间,让我读懂了“水务润疆”的真正含义——不仅是改善基础设施,更是守护每一位居民的幸福生活。
这次实践也让我实现了自我突破。出发前,我以为拿着问卷按流程提问就能完成任务,可初次走访时的碰壁让我明白:基层调研需要的不是“任务心态”,而是“共情能力”。从最初的紧张无措,到后来主动用维吾尔语与居民交流,从害怕面对异味的旱厕,到坦然记录粪污处理情况,我在一次次挑战中成长,也更加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返程时,车窗外的棉田绿得蓬勃,灌溉渠里的清水缓缓流淌。我知道,这次“水务润疆”之旅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用所学所长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未来,我会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前行,守护好每一滴水,让青春在服务民生的道路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