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光影添华彩,古韵传承展匠心。掐丝珐琅是我们的国宝,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浙江科技大学“行走青春·共富南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徐若涵同学在“掐丝珐琅手工”课上为同学们介绍着掐丝珐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引导乡村学子感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24日,浙江科技大学“行走青春·共富南屏”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天台县南屏学校开展了“掐丝珐琅手工”课程。
执丝为笔,以釉为彩。景泰蓝掐丝珐琅是中国著名的非遗技艺,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在乾隆时期达到发展顶峰。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项技艺,徐若涵从掐丝珐琅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带同学们走进掐丝珐琅。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对这一传统工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介绍完掐丝珐琅的相关知识后,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通过掐、拉、绕、折等掐丝技巧把金丝黏在轮廓上;多次平均着色……经过两个小时的精雕细琢,一幅幅色彩鲜艳、精巧细致的图案逐渐成型。“这个书签看着简单,做起来才感觉很不容易。”在完成作品的制作后大家纷纷感叹制作一件精湛工艺品的不易。

一斛釉砂、一缕金丝,是孩子们与掐丝珐琅故事的开始。那一缕金丝,流转“掐”出指尖上的非遗之美,那缕金丝,穿越了时光长河,闪烁极致的浪漫与美感。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将非遗传统技艺带进乡村,让乡村的孩子们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作为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