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草编——编织中的古韵今寻

    2024-07-27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草编——编织中的古韵今寻

7月23日,我和队友强艺婧一同踏上了前往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旅程,参加了一次特别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草编技艺。在那个充满历史与文化氛围的地方,我们通过亲手体验草编技艺,仿佛让心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触动和启发。

扬州,这座蕴含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不仅因大运河的壮观而闻名遐迩,更因其独特的草编艺术而享誉全球。草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手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它主要采用各种柔韧的草本植物作为原材料,通过手工编织的方式制作成各式生活用品或装饰品。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我和队友有幸近距离领略了这项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活动启动之初,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老师的娴熟操作。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编织的每一个环节都极大地考验着耐心与精细。从简易的垫、压、挑动作,到复杂的花纹设计,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我开始领悟到,草编不仅是一门手艺,它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它引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减缓步伐,去用心体验与沉浸,感悟其中所蕴藏的深远意义。

教学伊始,老师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处理稻草,如何掌握基本的编织技巧。我的手指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缓缓移动,选择稻草、梳理平滑、开始编织。蚂蚱的编织从身躯开始,再到六条腿,最后是触须和翅膀。

在编织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不仅是对技艺的学习,更是对耐心和细致考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确无误,每一根稻草都要恰到好处地安放在它该去的位置。刚开始时,我的手指笨拙,时常出错,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开始逐渐进入状态。

最挑战的部分是编织蚂蚱的触须和腿,因为它们要求极高的精确度和细致度。我全神贯注,生怕一丝疏忽导致作品功亏一篑。就在我沉浸于其中,体会着手工艺带来的无尽乐趣时,我的小蚂蚱渐渐“活”了起来。虽然它不如老师的样品那般完美,但看着这只由我亲手编织出的蚂蚱,我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几经挑战,我的第一件草编作品终于完成了。虽然它不够完美,但每一丝稻草的交错,都凝结了我的汗水和心血。这件小小的作品成了我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桥梁,让我懂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坚定了我将这份艺术传递下去的决心。

在当今社会,众多传统手工艺因机械化生产而逐步被边缘化。然而,通过亲身实践草编技艺,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生机与坚韧。它并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能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展现形式。

参与草编手工体验,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学习,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在每一次的编织中,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到前辈们智慧与匠心的传递。我愿意成为这传承链条中的一环,让手中的稻草继续编织出时光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份来自心灵的艺术。

当我带着自己的草编作品离开博物馆时,心中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珍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份体验与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学习和传播,让草编艺术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彩,让传统文化的火种,永远不熄。

通讯员 王雨欣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