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新文化馆,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文化馆的设计巧妙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既展现了阳新作为新时代的风貌,又不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老家展厅”,则是这座文化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如同一扇窗,让队员们得以窥见阳新悠久的历史长河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步入“老家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展示阳新地区历史变迁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器,到明清时期的家具、服饰,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解说,队员们了解到阳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昌盛的地方,这里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也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厅的一角,一组以“阳新布贴”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阳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展柜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布贴作品,从传统的鞋帽服饰到现代的装饰艺术品,每一件作品都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让人不禁赞叹于匠人们的巧思与技艺。队员们驻足在一张精美的布贴画前,仔细端详着那细腻的针脚和巧妙的构图,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些看似简单的布片,在匠人的手中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生活、关于爱的故事。
除了阳新布贴外,“老家展厅”还展示了阳新地区的许多其他民俗文化活动,如龙灯舞、采茶戏、渔鼓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阳新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阳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员们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现场演示,感受到了这些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它们不仅仅是娱乐形式,更是阳新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展厅的一角,洪老师早已等候多时。他是一位对阳新布贴有着深厚研究和独到见解的学者,也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随着他的引领,队员们缓缓步入了一个关于阳新布贴的世界。
洪老师首先向队员们们介绍了阳新布贴的起源。他说,阳新布贴起源于劳动人民勤俭持家、缝补衣物的日常生活,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阳新的农村妇女们利用做衣服时剩下的边角料,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等工艺,制作出了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阳新布贴。这些作品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接着,洪老师详细讲述了阳新布贴的发展历程。他提到,1985年,阳新布贴被尹关山发现,并逐渐引起艺术界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新布贴逐渐走出阳新,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2008年,阳新布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这一过程中,阳新布贴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创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讲述阳新布贴的艺术特色时,洪老师显得尤为兴奋。他指着展柜中的布贴作品,一一向队员们们介绍其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特点。他说,阳新布贴在构图上满中见空,色块大小组合更见匠心;造型上更注重于心象,状物瘦劲,稚拙味浓;色彩上底布多为黑、深蓝,贴布大胆间杂黑、白极色,整体对比深沉而响亮。此外,阳新布贴还以双股粗白棉线绕饰边饰,并带有明显的回环韵味。这些特点使得阳新布贴在众多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讲解的结束,队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家展厅。但这次实践活动的经历却深深地烙印在队员们的心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队员们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队员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学习和传播阳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同时,队员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