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子探寻茅坦非遗傩文化
由于大雨积水冲毁了道路导致坍塌,本次非遗实践团瞻仰傩戏的地点由刘街社区转变为安徽省池州市的东部坐落着傩文化深厚底蕴的古村落茅坦村。在这里青山绿水、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孕育了这样一个以杜氏家族为首的有着600年历史的非遗文化——傩文化。7月15日,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傩魂神韵,瞻仰傩戏”非遗实践团一行6人为寻觅傩文化的神秘之处、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开启了专业实践团队共同前往池州东部墩上街道茅坦村探寻非遗文化。
实践团和茅坦村负责人合影
茅坦村名字的由来也十分独特。相传是杜氏的家族迁移到如今这一地带时,当时这一地带杂草丛生,祖辈们就用茅镰一步步开垦,将荒芜的地带变得平坦,于是乎,起名为茅坦村。在这古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在茅坦村,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从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但在后期因历史条件的影响中断了六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傩戏艺人的呼吁下,傩戏逐渐恢复,重新焕发光彩。茅坦傩戏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也代表着对村庄的美好祈愿。
在村子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茅坦村
在茅坦村,傩戏的传承得到了特别的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成立了展示馆。傩戏协会会长杜胜进,一位热爱傩戏并致力于其传承的人,他筹集资金,成立了“茅坦杜、柏冶胡”傩戏协会。并与当地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在参观杜会长的文化展示馆中,非遗实践团看见了不同的道具,如傩面具,龙亭,各样的旗子,踩高跷的道具等,也更加的了解到了傩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从面具的制作,到踩高跷,傩舞等一系列的步骤,每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茅坦村都会举行相关的傩事活动,来表达他们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傩文化的信仰。在与杜会长的交谈之中,实践团也了解到,在传统的傩文化中,是不允许女子参演的,但是,杜会长打破性别限制收了一位女徒弟。这不仅仅是性别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化的突破,更加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弘扬。杜会长对于他们的到来也十分热情,对于未来傩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美好的期许,希望能共同努力,将傩文化更好的宣传出去、发扬下去,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村内傩文化展示馆
在陪同人员杜杰的带领下,实践团还去到了杜氏宗祠和杜氏家风文化馆。杜杰作为新青年扎根在农村的代表,在他眼里,这两个地方是茅坦村重要的地方之一。在宗祠内部的正中央挂有三张图,这是杜氏最早迁移到这边的祖先。在画像的右侧可以很清晰的看见一副画像,画像上,以黄色大地为底,怀抱甲骨文“杜”字在中间,象形“7”字代表茅镰刀,代表茅坦祖先开荒用过的七把茅镰刀,红色束带迎风飘扬,寓意茅坦杜氏家族红红火火,兴旺发达,“茅镰”精神代代相传。
实践团成员参观杜氏宗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傩文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不仅仅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坚定了文化自信,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安徽池州贵池区墩上街道的茅坦村,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传承发展,作为广告学的学子,非遗实践团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傩文化有机结合,能够在未来,广告传播将更加注重品牌化、系列化和创新化,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傩文化品牌,形成系列化的广告作品,提高傩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推动文化在当地的蓬勃发展的同时探索傩戏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推动傩戏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