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望千年傩戏,燃万古明灯

    2024-07-31    阅读:
    来源:池州学院

 望千年傩戏,燃万古明灯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子访谈傩面具雕刻技术非遗传承人姚维耘

 

人有难,方有傩。“傩”从其字形结构看由“人”“难”二字组成,即人遇到灾难,傩“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

8956996.png

 实践团和非遗继承人姚维耘的合影

为进一步赓续历史文脉着眼,让傩文化更好地走向新时代。7月16日,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傩魂神韵,瞻仰傩戏”非遗实践团一行6人按照原计划,来到九华上城——傩面具工作坊,对傩面具雕刻技术非遗继承人姚维耘进行深入访谈。在这里,对傩面具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8956997.png

傩面具的剪影

跟随姚师傅的步伐,来到他的作坊。他介绍道1987年在汪师傅和林师傅指导下,其逐渐学习傩面具的制作。其制作过程是非常神圣的,经过迎木、切割、蒸煮、风干、上色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姚师傅不禁感慨道:“傩文化是家乡家族的习俗,是一种家的情怀”。对国家社会而言,傩文化是一种非遗文化;而对他们来说,傩文化是一种乡愁、是对家乡文化的寄托。
 8956998.png

姚维耘师傅向实践团介绍傩面具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这一现状,其表示:“在现阶段对傩文化的宣传工作还需加强,文创产品的制作要充分保留傩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兼顾美的同时还要兼顾实用性。此外已经有相关的团队和专家学者以及自己在相关地区开展相应的学习和传承的工作”。在谈话中,非遗实践团体会到了傩文化的传统之韵,对其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对傩文化的未来也更加期待。

 8957003.png

工作室已经做好的傩面具 

经过与姚师傅深层次的交流,结合广告学专业角度来思考:非遗实践团了解到在日后的设计等方面,更应该注意傩文化相关周边产品投入市场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来,将更加提高广告学综合能力对傩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傩文化的一些特殊元素设计进入作品之中,让傩文化“动起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