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赏“过门笺”工艺,体悟民俗风情

    2024-08-01    阅读:
    来源:王朔
赏“过门笺”工艺,体悟民俗风情
   为深化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加强对民俗风情的体悟,2024年7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薪火相传,光辉永存”社会实践队队员王朔前往日照博物馆进一步增强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门笺”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实践队员从讲解员那里了解到,“过门笺”历史悠久,具体渊源虽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地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而且“莒县过门笺”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这一点在博物馆中陈列的样品中可见一斑:尺寸大小式样繁多,周围分别由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牵丝组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其次,讲解员向实践队员系统阐述了过门笺所代表的民俗风情及其发展。过门笺”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功能是祝吉纳福,内容均是吉祥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每逢过年,在日照大部地区,家家户户除了张贴春联,还会张贴红红火火的过门笺,用以寄托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随着时代的变迁,过门笺仍以其独特魅力展示着传承历史与穿越时代的意义。而随着社会发展,来逢强制作的过门笺样式也在不断创新,由小变大,版式繁多,题材广泛,根据需求现行设计。涌现了“欢度新春佳节”“恭贺新年快乐”“连年有余”“恭喜发财”“阖家欢乐”“鸿福禧临门”等300多版样式。尺寸也有大有小,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有悬挂门楣之上的,也有贴在窗户上的,还有挂于中堂的,样式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经传承创新的过门笺,价格得到提高,同时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在每年年底逢大集的时候进行集中制作,既传承了这一乡村习俗,又让的腰包鼓了起来,更丰富了乡村文化市场。
      过门笺不仅仅是一种精巧的手工艺品,更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盼望,并且随着这项工艺与时代洪流相融合,过门笺文化必将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撰稿人:王朔
                                        “薪火相传,光辉永存”实践队
                                               指导老师:孙旭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