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农业强国”的重要论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于8月2日前往寿光市三元朱村,结合家乡的发展变化状况,深入学习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在田间地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毓芝 供图
数智赋能,建设乡村振兴“主框架”实践队员跟随引导员来到了三元朱村的田间地头,探访了大棚基地,见证了幼苗嫁接过程,通过近距离观察,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技术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了解了三元朱村不仅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更是这一核心技术无私传播的典范。作为冬暖式大棚的发明人,王乐义秉持“只有全国人民富了才是真正的富”的朴素信念,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全国各省区市的农民兄弟,为他们打开了通往致富之路的大门。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使得多个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寿光菜”带来的经济收益。如今,“寿光菜”已成为这些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三元朱村以核心技术为引擎,不仅构建了乡村振兴的“主框架”,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
聚智而强,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据当地人介绍,父辈种棚全靠出大力,用农具锄地翻地需要干一个多星期,还需要自己用筐子将蔬菜背到外面。如今的蔬菜大棚技术从“土大棚”跨越到了第七代智能化大棚,大棚内的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自动调整至作物生长的最佳状态,这不仅提高了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还大大减少了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除了上述应用外,寿光市的蔬菜大棚还采用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寿光市的蔬菜大棚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践队在参观结束表示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高科技的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为相关负责人为实践队员展示大棚内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毓芝 供图
以智增效,发展新型经营“生产力”如今的三元朱村依托其深厚的农业基础,积极转型升级,创新性地采用“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新型农业经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该村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实施线上宣传与营销策略,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成功将蔬菜种植优势转化为旅游热点。通过直观展示先进的蔬菜大棚技术与精细化的种植流程,让游客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的先进性。如今,三元朱村已逐步构建起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成为展现现代农业魅力与乡村风情的高效农业观光胜地。据当地村民说:“以前还愁蔬菜卖不出去,如今不愁卖,只管种好菜。”这种新型经营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
图为相关负责人为实践队员讲解创新理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毓芝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智慧农业发展的认识,还见证了以新质生产力之笔擘画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如今,国家大力号召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以产业为载体,数字乡村战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未来的乡村振兴的道路,实践队员们将聚焦于数字化农业发展,思考数字化技术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农业发展上,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的翅膀,以新质生产力绘就“农”墨重彩新篇章。
(通讯员:王毓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