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根脉,助力非遗传承
朝夕实践队深入江夏区文化馆:探寻文化根脉,助力非遗传承
7月7日,朝夕实践队全体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前往江夏区文化馆开展为期一天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认知-实践-反思”为主线,通过参观学习、实地操作与总结反思,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江夏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亲身参与了文化服务的具体工作,收获颇丰。
上午8:10,实践队从学校出发,于9:00准时抵达江夏区文化馆。稍作休整后,队员们于9:20开始参观文化馆二楼的展区。展区分为“江夏历史脉络”“民俗风情集锦”“非遗技艺传承”“当代文化发展”四个主题区域,为队员们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
在“江夏历史脉络”区,青铜雕塑制品和古地图拓片生动展示了江夏从古至今的行政区划变迁,队员们驻足观看,不时记录细节。“民俗风情集锦”区则让大家领略了传统习俗的魅力,通过“中秋模拟”“端午聚龙舟”等活动的介绍,队员们对江夏的民俗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一段“牌子夜宴”的视频片段更是将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非遗展区是队员们最为关注的区域。在这里,他们向讲解员详细请教了“纸坊灯笼”的竹篾编织技巧,并认真记录了相关文化要点。非遗技艺的精湛与传承的不易,让队员们深感敬佩。
11:00至13:30,文化馆的培训老师带领队员们熟悉了各功能教室,包括舞蹈室、书法室、绘画室、民乐室及综合活动室。老师详细介绍了每间教室的功能定位与设备使用规范,队员们则分工协作,有的记录设备参数,有的学习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还有的整理教室管理细则。
下午14:00,实践队协助工作人员开展特长培训班活动。队员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设备调试,有的引导学员入场,还有的协助老师准备教学材料。从舞蹈室的把杆数量到书法室的桌椅排列方式,再到绘画室的颜料存放位置,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文化服务的严谨与细致。
一天的实践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更直观感受到了江夏文化“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生活烟火气”的独特气质。通过对3项非遗技艺的深入了解,队员们对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朝夕实践队队长表示,此次江夏区文化馆之行是团队实践的重要一环,未来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贡献力量。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服务与非遗保护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