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西南大学实践队开展“身体界限”教育 儿童用自画像和情景剧学会说“不”

    2025-07-08    阅读:
    来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7日下午,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大石壁社区活动室变身儿童成长训练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綦江”实践队为30名小学生带来“认识自己,尊重他人”主题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教学,让孩子们在画笔与角色扮演中掌握人际交往的“身体边界法则”。
  
  自画像找主人:破解绘画焦虑的暖心课堂
  “老师我不会画...”小朋友面对画纸踌躇时,实践队员蹲下身轻声引导:“试试画出你笑起来的小酒窝?那是你最可爱的标志!”鼓励声中,孩子们用画笔捕捉自身特点:扎马尾辫的女孩、戴眼镜的男孩、衣服上有”中国”字样的小男孩。
  
  (社区小朋友们画自画像)
  当30幅作品悬挂展示,孩子们欢呼着准确指认每幅画的作者。”原来我的自画像这么特别!”
  
  (实践队员小朋友展示自画像)
  情景剧大闯关:把“不舒服”演成安全教科书
  在“友好交往界限”环节,孩子们两两搭档演绎真实场景:
  •    面对好友突如其来的拥抱,女孩双手交叉胸前清晰回应:”谢谢你喜欢我,但我现在不想!”
  •    遭遇“阿姨不亲就是不喜欢我”的情感胁迫,男孩后退一步大声说:”请不要这样!”
  实践队员观察到:“所有孩子都精准区分了舒服与不舒服的接触,拒绝时眼神坚定,毫无犹豫。”
  
  (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情景演绎)
  三重防护网:从认知到行动的成长护航
  课程构建系统性防护体系:
  1.认知锚点:用动画视频为小朋友们展示隐私部位、非隐私部位;
  2.应急口诀:齐唱原创儿歌“我的身体我做主!隐私部位要保护!”,搭配手势强化记忆;
  3.支持系统:明确“信任名单”——父母、老师、警察都是可求助的“安全港”。
  
  (实践队与社区小朋友们合影)
  课后温情时刻:教育在家庭中延续
  活动结束后一个小女孩举着自画像奔向妈妈:“老师说如果有人让我不舒服,要马上找爸爸妈妈或者穿制服的警察叔叔报告!”母亲轻抚女儿画作眼眶微红:“画得好!更棒的是你记住了保护自己的方法。”
  实践队员指出:“乡村儿童常因‘熟人社会'难设边界。我们通过具象化教学,让孩子理解——尊重你的人也会尊重你的‘不'。”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