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辅导班里的小确幸

    2025-07-11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寒假,我以数学老师的身份走进辅导班,为三、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授课。这段经历,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自我成长与心灵触动的奇妙旅程。
  初到辅导班,面对跨年级的教学任务,我心中满是紧张与忐忑。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像春日里的柳絮般难以固定;五年级课程难度攀升,需在知识衔接处搭好阶梯,更要拓展思维的边界;六年级背负着升学压力,教学得精准聚焦、系统串联。攥着手中的教材与大纲,我深知肩头责任的分量,便一头扎进备课里——翻查资料、设计趣味方案,只想让每一堂课都能在孩子们心里留下印记。
  三年级的课堂像座热闹的小花园,活力与挑战并存。教图形认识时,我抱来积木、卡片,让孩子们摸一摸、拼一拼,在动手里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尖锐、圆形的顺滑;学简单统计时,又组织“水果偏好大调查”,看着他们踮着脚数票数、歪着头画象形统计图,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亮。可活力过剩也让人头疼:窗外的鸟叫、同桌的橡皮,都能轻易牵走他们的注意力。我灵机一动,设了“星星积分制”——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就能攒星星,攒够了换小贴纸、文具。这招果然奏效,课堂渐渐有了张有弛,孩子们举着小手抢答的模样,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五年级的课程像攀台阶,小数乘除法、多边形面积等知识,需要抽象思维来“搭梯”。讲小数乘法时,我从超市购物的场景切入:“买3块单价1.5元的橡皮,该怎么算?”孩子们顺着整数乘法的思路琢磨,很快明白了“先按整数算,再点小数点”的道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时,我把纸片分给他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在剪剪拼拼中,公式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了可以触摸的逻辑。可总有几个孩子在计算或应用时卡壳,我便利用课间单独辅导,从基础概念一点点捋,再配上针对性练习。后来又鼓励他们成立学习小组,看着他们围在一起讨论错题,我知道,学习的种子已悄悄发芽。
  六年级的教学则像在铺一条通往考场的路,得兼顾知识综合与解题技巧。复习时,我先带他们画“知识树”,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体系;再搬来真题,一道题一道题分析题型、总结规律。分数应用题、圆柱圆锥是他们的“软肋”,我就搞专项突破:讲分数题时,用线段图把抽象关系变具体;讲圆柱体积时,拿个透明容器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我还定期组织模拟考,严格掐时间、按标准阅卷,考后逐题分析,“这道题错在审题,下次要圈出关键词”“那个公式记错了,咱们再推导一遍”。看着他们从最初的慌乱,到后来能沉着应对,我明白,比起分数,这份从容更重要。
  这段日子里,“教学相长”不再是课本上的词。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常常给我惊喜。一次讲六年级数学题,我刚按常规思路讲完,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有个更简单的方法!”他跑上讲台,用线段图另辟蹊径,步骤比我的方法少了一半。那一刻,我站在台下看着他,忽然懂得:老师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更是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
  和不同年级的孩子相处,也教会我“因材施教”的真谛。对三年级学生,我得把自己变成“大朋友”,用数学小故事、记忆儿歌拉近距离;对五年级学生,要多问“为什么”,给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对六年级学生,既要严抓学习,更要当“情绪树洞”,“一次考不好没关系,咱们查漏补缺就好”“别焦虑,你已经进步很多了”。这些话语,不仅安慰了他们,也让我学会了用更柔软的方式传递力量。
  当然,这段经历也藏着遗憾。有时课堂练习,个别学生举手提问,我却因为要赶进度,没能细细解答;有一次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争执,我一时慌了神,处理得不够妥帖,既没安抚好他们,还耽误了上课。这些不足,都成了我进步的坐标。
  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更注重课堂时间分配,多留意那些安静举手的孩子;会提前想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办法,让课堂节奏不被打乱。未来,我还想多学些教学技巧,看看优秀教案、听听名师课例,把课堂变得更生动。
  这个寒假,我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数学,更被他们教会了什么是教育——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间心灵的共鸣、情感的流动,是用真诚点燃真诚,用热爱唤醒热爱。这段经历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往后,无论走多远,我都会记得那些举着小手的身影,记得讲台下亮晶晶的眼睛,带着这份初心,在教育的路上慢慢走、认真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