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学院橘徕服兮实践队:解码移民精神,青春助力振兴
2025年7月7日,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橘徕服兮实践队奔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调研,深入秭归,探寻工程奇迹与移民文化,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7月8日,实践队首站与秭归团县委杜帅书记座谈,明确以移民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为核心的调研方向,制定了以移民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为核心的调研目标,会议重点强调要深入挖掘与保护当地民俗文化,注重移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践队将开展“寻根之旅”,探索移民历史脉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同日,队员们参与茅坪镇丹阳社区爱心托管班开班仪式,庄严宣誓投身教学,开设的“两弹一星”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民族自豪的种子,这既是精神传承的实践,更是对“舍小家、为大家”奉献精神的当代诠释。

(实践队与秭归团县委杜帅书记座谈,共同探索移民实践新路径) 7月9日,实践队走进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在王海群老师的讲解下,通过实物、照片、场景再现等资料,队员们深切感受百万移民的艰辛历程与奉献壮举。作为全国首个水下博物馆,这里以创意形式还原搬迁前的样貌,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移民群体为国家工程“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令人震撼。王海群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当年移民的艰辛和伟大,还有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铭记,不忘历史,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红色血脉。

(实践队探索三峡移民博物馆感悟移民精神,与王海群老师合影) 实践队还走进九畹溪村,与村委座谈。村移民后靠人员凭借坚韧务实的精神,走出“脐橙产业为基、农旅融合为翼”的发展路,这正是移民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队员们通过问卷调研,深挖移民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
7月10日,实践队探访三峡大坝,在坛子岭、185平台感受工程恢弘;走进三峡工程博物馆,“移民厅”的老照片、搬迁档案,再现移民奉献场景,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三峡工程的奇迹,源于建设者的攻坚魂,更源于移民群体的奉献志。队员们还实地采访移民亲历者朱爷爷,听他讲述搬迁后的奋斗故事,真切触摸到“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脉搏。这一刻,队员们愈发清晰:三峡工程的奇迹,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攻坚魂”与移民群体舍家为国的“奉献志”共同铸就的丰碑——前者撑起了江河安澜的骨架,后者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灵魂。

(实践队走访移民群众探索移民历史脉络,与移民亲历者朱爷爷合影) 7月11日,实践队前往水田坝乡人民政府和上坝村,与刘主任、董斌书记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移民安置与发展现状,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移民群体在时代浪潮中的精神脉动。上坝村移民“后靠守土、外迁拓路”的抉择,更显深沉:坚守者深耕故土兴产业,远迁者勇闯他乡开新局,这份对家园的眷恋与对未来的魄力,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底色。
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从中读懂了“家国同频”的真谛:个人命运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移民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奔涌在当下的精神暖流,正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值得我们代代传承、永续发扬。

(实践队探访水田坝乡、上坝村移民现状,与刘主任、董斌书记合影) 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不仅见证了三峡工程的科技伟力,更深刻理解了三峡精神的内核——那是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未来,将梳理调研成果,让移民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以青春担当续写奉献华章。
文字:张僖衍 摄影:李雅馨、高晨曦
武汉东湖学院橘徕服兮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