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值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纪念日之际,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大井朱毛旧居、荆竹山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旨在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旧居留史迹,青史照来人 上午九时,实践队员们同乘大巴准时到达大井朱毛旧居。这里曾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在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守,敌人下达“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命令,致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烧得满目疮痍,只留下断壁残垣。

实践队员在大井聆听老师讲解三件“原物” 尤淇摄
而其中保留下来的三件“原物”,格外吸引实践队员的目光,那便是毛主席坐过的读书石、大井丁字形残墙和两棵常青树。
这块读书石,陪伴主席度过读书、看报、批阅文件的学习时光,更其实后人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都无字之书”;这面满是弹孔炮痕的墙,诉说着革命年代枪林弹雨的残酷,更见证着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红军战士们不屈的斗争;而这两颗长青树又被称作“感情树”,历经敌人烈火焚烧而不枯,恰似中国革命般拥有顽强的生机与希望。实践队员们在大井朱毛旧居内久久徘徊,每一处遗迹都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原物”如同无声的导师,向他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传递着宝贵的革命精神。

实践队员模仿胜利瞭望 尤淇摄
荆竹山承纪,雷石鉴初心 随后,实践队来到荆竹山。这里是三大纪律的发源地,点燃了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雷打石前,实践团成员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制定队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形式,深刻感悟当年革命军队纪律建设的重要性。实践队队员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张茜表示:“
当年,‘三大纪律’让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为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今天我们制定队内的纪律,就是希望能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规范自身言行,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也让大家在遵守纪律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纪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实践队员在雷打石学习精神 崔科凡摄
家风承初心,红课润青衿 薪火永相传,奋进新征程。7日下午,一堂以“初心”为主题的家风课在综合楼307展开。实践团邀请到革命先辈曾志之孙石金龙老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老师,为队员们讲述两位革命先辈鲜为人知的初心故事。
石金龙老师身着朴素的白色衬衫,缓缓开口讲述起奶奶曾志的故事。“
奶奶15岁就投身革命,在艰苦的岁月里,她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有一次,为了不拖累部队转移,她忍痛将刚出生的孩子寄养在当地老乡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重逢。”讲到这里,石金龙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台下实践队员们的眼眶也泛起了红。

实践队员聆听石老师深情讲述 崔科凡摄
赵进军老师带着一个陈旧的笔记本走上前,封面虽已磨损,却被精心包上了红色布套。“这是我弟弟赵建军牺牲前留下的笔记本。”她轻轻翻开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迹遒劲有力。当读到“
我的父母都是革命者,你们为革命奔波了一生,作为你们的后代,作为毛泽东时期的青年,我必须走你们走过的路,到部队中去锻炼,这样在我回顾往事时,才会无愧地说,在建设伟大共产主义的事业中,我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时,赵进军老师的声音带着克制的颤抖。她补充道:“父亲赵杰和母亲都是抗日时期的老红军,他们常说‘家风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家里的六个孩子,成年后全部穿上军装,而赵建军烈士,更是用生命践行了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铮铮誓言。

实践队员聆听赵老师深情讲述 崔科凡摄
在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这一特殊节点,实践队员们通过重走革命旧址、传承纪律精神、聆听家风故事,不仅在历史遗迹中触摸到了革命岁月的温度,更将这份深刻感悟转化为了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年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