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中旬的杭州暑气正盛,但上城区海月桥社区的宣教室里,却流淌着比空调凉风更熨帖人心的暖意。7月15日,杭州师范大学“守护银龄,筑防失能”暑期实践团的成员们再次出发,带着一周多积累的经验与更深的思考,走进海月桥社区,将失能预防知识的普及,从单向宣讲悄然升级为一场场温暖的双向奔赴与深度对话。
相较于初次实践的紧张与摸索,海月桥社区的活动现场虽同样忙碌,却呈现出一种“忙中有序”的从容与高效。实践队员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成为了耐心的倾听者和贴心的交流者。当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失能风险识别和科学预防措施时,身边几位老人频频点头,眼神里流露出强烈的共鸣。
宣讲间隙与结束后的自由交流时段,成为了活动最打动人心的亮点。“我这厨房地有点滑,自己总怕摔着。”“我这两年记性差得厉害,东西放哪转眼就忘,这算不算啊?”……老人们主动打开心扉,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扰与担忧。这些看似零碎的家常话,恰恰是观察老年人真实生活状态、发现潜在失能风险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实践队员们敏锐地捕捉着这些信息,立刻从“宣讲模式”切换到“互动模式”。他们或蹲下身,或凑近老人耳边,以亲切平和的语气,结合专业知识,一一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奶奶,可以在厨房铺上防滑垫,很管用!”“爷爷,您说的情况值得关注,建议带阿姨去社区医院做个基础认知评估,早了解早安心。”
一周多的实践磨砺,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真正深入民心的宣教,绝非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这种沟通的达成,不仅要求对宣教内容烂熟于心、能够随时解答各种疑问,更在于初次接触时便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和专注的倾听,迅速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海月桥社区,队员们正是凭借着这份日渐成熟的沟通技巧,让“守护银龄”的课堂,变成了传递关怀、解答困惑、凝聚信任的温馨港湾。
从南星街道到海月桥社区,从最初的宣讲到如今的深度对话,杭师大学子“守护银龄”的实践之路正越走越实。他们用专业知识为银龄生活筑起一道认知的防线,更用真诚的倾听与回应,在社区播撒下关怀与理解的种子。当知识的传递转化为心与心的交流,预防失能的理念便真正在社区的土壤里扎下了根。这份以真诚换信任、以沟通促实效的“海月桥经验”,为探索更有效、更温暖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提供了生动的青春注脚。他们的实践,正从知识传递走向心灵对话,为“老有康养”的愿景增添着动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