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悟伟大革命精神、筑牢青年一代的信仰根基,7月3日上午,常州工学院“对话秋白·青春筑梦”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齐聚常州市瞿秋白纪念馆,开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上午八点,实践团成员踏入瞿秋白纪念馆,开启红色精神寻访之旅。此次研学活动重点学习瞿秋白的革命生涯与精神遗产,成员们通过实地参观、沉浸研讨,领悟“信仰如山、求知若渴、勇于担当、赤诚奉献”的瞿秋白精神内涵。
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依次参观记录瞿秋白生平的各个主题展厅。“少年苦读”展厅内,陈旧的书本、泛黄的笔记,展现了少年瞿秋白的刻苦攻读,他自幼饱读诗书,为日后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文化基础。“寻求真理”展厅陈列着瞿秋白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手稿和信件,记录了他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寻觅真理的历程,从接触进步思想到远赴苏俄考察,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执着。

图为成员观看瞿秋白挂画。武兰兰摄
“革命征程”展厅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记录了瞿秋白参与领导多次重要革命运动、在党早期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他以笔为枪,撰写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反动势力的文章,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与敌人斗争的经历。成员们神情专注,不时驻足记录。成员武兰兰在瞿秋白狱中手稿展柜前凝神许久,称亲眼看到这些文字,更能体会秋白在生死关头对信仰的坚守,“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使命感是对新时代青年的鞭策,成员们深以为然。

图为成员观看瞿秋白手稿。姜季翎摄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创新设置“沉浸式课堂”环节,成员们在纪念馆的具体场景中,围绕“秋白精神的时代价值”“《多余的话》体现的共产党人坦荡胸怀”等议题展开讨论。成员们结合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剖析瞿秋白精神的内涵与外延,现场气氛活跃。成员李欣仪在小组分享中表示,秋白的学识修养和奉献精神启示工科生不仅要钻研技术,更要涵养家国情怀,将个人所学融入国家发展需求,不做只懂技术的“工匠”,要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并将这段话写在留言板上。

图为成员李欣仪写下研学留言。武兰兰摄
团队指导老师丁秋娜向成员们系统讲述了瞿秋白在常州的成长片段,详细梳理了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她具体介绍了瞿秋白童年时光中,多件对其性格塑造和价值观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的日常小事: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让他早早树立了善良与担当的意识,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则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文化素养,这些经历共同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积累了重要的精神基础。
在讲述过程中,丁秋娜明确总结了秋白精神的核心内涵,并对成员们提出具体要求:“要从这段历史中准确把握初心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主动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务实行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青春篇章。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像瞿秋白那样,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立场,坚持不懈的求知态度,具备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奉献全部的觉悟与能力。”
参观结束后,全体成员整齐肃立于瞿秋白雕像前,庄严重温入团誓词。实践团负责人武兰兰表示,此次“对话秋白”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信仰淬炼。
实践团还同步开展了“秋白精神进校园”预热行动,成员们分组对纪念馆内的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通过拍摄高清影像、记录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整理形成包含20余件展品的图文数据库。同时,结合专业所长,团队在纪念馆周边社区开展“重走秋白足迹”调研,走访青果巷瞿秋白故居、常州府中学堂旧址等历史地点,与当地居民、文史学者交流,收集到10余则关于瞿秋白的民间记忆与地方史料。期间,实践团成员还向社区青少年发放红色文化宣传手册,通过简易的历史小故事讲解,让青少年对瞿秋白的革命事迹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校园宣讲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研学合照。武兰兰摄
研学活动之后,成员们表示,将把活动中感悟到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传播秋白精神,激励更多青年以奋斗之姿筑梦新时代征程,让瞿秋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