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寻根 街头问脉
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灯塔铸魂引航守志海疆国门红色文化实践队的脚步扎进了尘土与海风里。他们的实践目标清晰:到齐文化、海岱文化诞生的地方,看它们如何在今日引航员的骨子里活着;把国门引航的故事,讲给文化根脉旁的老百姓听。
上午·临淄:青铜器上的“通变”基因
齐都博物馆的青铜器泛着冷光。实践队员们围着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舟形器”驻足。“看这流畅的线条,古人造舟的智慧,追求的是适应水流,快速通达。”一位实践队员指着器物,现场开起了微型课,“这和引航员面对瞬息万变的海况,讲究精准判断、灵活应对的‘通变’精神,是不是一脉相承?”
在蹴鞠广场遗址,实践队员翻着《管子》节选,互相讨论:“‘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齐人这变革进取的劲儿,不就是咱日照引航站攻关新船型引航技术、优化智慧调度系统的动力源吗?”仍记着旁边一位当地散步的老大爷听了,插话道:“老辈人闯海,也得看风使舵,这理儿,古今一样!”
下午·日照渔港:海风里的“守土”担当
转战日照石臼渔港,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实践队员们没有直奔引航站,而是先扎进了码头边的渔民社区。
情景一——街头采访:听最朴素的“海岱情”
“守海?”一位皮肤黝黑的老渔民放下修补的渔网,嗓门洪亮,“咱靠海吃饭,守海就是守家!船坏了要修,鱼群来了要赶,该顶风出去的时候不能怂,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这话,让实践队员们瞬间联想到引航员那句“船安全了,港口才安全”的责任。
社区小卖部门口,几位阿姨聊起引航员:“那些小伙子,大风大雨里爬软梯上大船,看着就悬!过年过节也常不着家,不容易。” 这份来自街坊邻居最直观的认知和朴素的敬意,被队员们仔细记录。
情景二——码头边的“板凳宣讲”:国门卫士在身边
傍晚,趁着渔民收工歇息,实践队员们在码头空地摆开几张板凳,一场接地气的“码头思政课”开讲。没有PPT,没有大道理。
一位实践队员指着港口里停泊的巨轮:“叔叔阿姨,看那大船!它能不能安全进港、准时装卸,关系着咱们用的电、吃的粮、穿的衣能不能及时运进来。谁给它们‘指路’?就是咱日照引航站的引航员!他们是‘海上国门第一人’!”
结合上午在临淄的见闻,实践队员们把齐人的“重义守责”和渔民口中的“守海就是守家”连在一起:“咱们渔民守的是家门口的海,引航员守的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海上门户!都是咱海岱儿女‘守土尽责’的本分!” 渔民们频频点头:“是这个理儿!原来他们干的也是‘守海’的大事!”
收获:泥土里的真知,肩上的分量
一天的遗址寻访与街头问脉,带回沉甸甸的收获。文化活了: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古籍上的箴言,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它们与引航员在风浪中的决断、渔民在生计中的坚守,产生了真切的共鸣。齐文化的“通变务实”,海岱文化的“守土尽责”,找到了最鲜活的当代注脚;理解深了:社区采访让队员们触摸到引航员职业在普通百姓心中的真实映像——危险、辛苦,但不可或缺且值得尊敬。“国门卫士”的形象,在街头巷尾的朴素话语中,变得更加立体和可感;宣讲落了地:码头边的“板凳课”,用最土的话讲清了引航员与国计民生的联系,让“高大上”的国门责任,在渔民熟悉的“守海”语境里扎下了根;老百姓懂了:引航员,就是守护他们“饭碗”的另一种“守海人”。
夜色渐浓,实践队员们围坐在灯下,整理着白天的录音和笔记。遗址的厚重、街头的烟火、引航员的担当,交织在一起。明天,他们将带着这份来自源头和民间的力量,再次走进日照引航站。这一次,他们对如何用文化滋养引航精神、讲好国门故事,心里更有底了。脚下的路,连着千年的根;肩上的担,是深蓝的国门。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