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闽海遗珠·惠女芳华”实践队总结篇:探惠女文化根脉,续青年传承薪火

    2025-07-23    阅读:
    来源: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前言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重要要求,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闽海遗珠·惠女芳华”暑期实践队于近日走进福建泉州惠安县,通过探访惠女风情园、对话非遗传承人、开展校园宣讲,深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女服饰的传承密码,感受惠女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一、风情园里的文化坚守

7月6日,实践队一行来到惠女风情园,走进占地近200亩的园区,队员们看到抬石头、织渔网的劳作场景复原区里,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正示范着古老技艺。这是园主曾梅霞用十余年时间打造的“活态文化博物馆”。

(一)参观学习

实践队随讲解员张幸含漫步惠女风情园,听她细细讲述惠女服饰的来龙去脉:从“黄斗笠、花头巾”如何在海风烈日中为劳作的惠安女遮护,到“短上衣、宽筒裤”怎样兼顾田间渔作的利落与海浪中的自在;从“封建头、民主肚”背后蕴含的传统与开放的碰撞,到服饰纹样里藏着的海洋图腾与渔家智慧。

经典惠女形象——“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二)采访交流

访谈中,园主曾梅霞向实践队展示了园区的文化密码:90%游客会尝试的服饰体验项目里,既有清代至民国的传统款式,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亲子体验区里,孩子们学着挑沙、珠绣、拓印红砖图案,在嬉笑中感知文化;婚俗体验中,全黑新娘装藏着“抗倭时期隐蔽自保”的历史记忆。“早期惠女精神是‘勤劳勇敢、勤俭持家’,现在我们用新方式延续——比如我这个没读过大学的人,也学着运营自媒体宣传文化。”曾梅霞笑着说,她组建的模特队从一人发展到几十人,年龄覆盖三岁到七八十岁,“只要有人穿、有人学,文化就不会断”。

(三)实践感悟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每一件服饰的整理、每一次技艺的示范里,是普通人用热爱对抗遗忘的温柔力量。

采访园主曾梅霞

 

二、非遗工坊的创新突围

 

7月7日,实践队来到非遗传承人曾茹婷的工坊,彼时她正在为远道而来的天津小游客打理惠女妆造——指尖翻飞间,黄斗笠的系带与花头巾的褶皱都透着讲究,转眼便将海洋劳作的质朴与民俗风情的灵动揉进了眉眼。

(一)老手艺的新可能

实践队员发现刺绣不再只绣在服饰上,而是变成胸花、杯垫,图案取自惠安的沙滩、白云、太阳,藏着生活美学的巧思。

传统“移动衣橱”竹篮,被改造成“惠安爱马仕”包包,用鱼线悬挂展示,成为走秀爆款。

非遗传人与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建的“大师工作室”里,幼师学生们学习简化版刺绣,未来将把技艺教给孩子。

 

(二)传承困境

手工刺绣耗时久,一件上衣需数十道工序,年轻人常因耗时赚少放弃。为此,曾茹婷成立“妇女微家”,让老绣娘带新学员,用订单分成提高积极性;也不排斥机器辅助,“电脑绣能降低成本,让更多人买得起,先让文化‘活’下来,再谈‘传’下去”。这是非遗传承的理念——老一辈守住根,我们走出路”。 


实践队与曾茹婷探讨惠女服饰文化与惠女精神

 

三、校园宣讲的薪火传递

“为什么惠女上衣越来越短?”

“斗笠上的花纹有什么意义?”

7月8日,在惠安四中的教室里,实践队的宣讲引发热烈讨论

(一)校园宣讲

实践队从1958年惠女水库修建的历史切入,讲述为便于劳动惠安女将上衣改短、戴起头巾斗笠,让服饰成为劳动创造美的见证;展示服饰细节时,用“封建头(防风防晒的头巾)、民主肚(便于劳作的短衣)、节约衫(贴身省布)、浪费裤(宽裤防湿)”的口诀,帮助学生们理解文化智慧。

(二)热烈讨论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针对惠女传统服饰展开热烈讨论,初二学生黄轩渝、陈语晨恍然大悟:“原来斗笠的尖顶是为了排水,宽裤脚能卷起下海——以前觉得奇怪,现在知道都是生活智慧!”

当播放惠安女旗袍走秀的视频时,学生们惊叹“老服饰也能这么潮”。实践队还带来服饰实物,让学生触摸植物染的布料、观察刺绣的针脚,在“看、摸、穿”中建立文化亲近感。惠安四中老师林宝梅表示:“本土文化进校园,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根在哪里,这是最生动的乡土教育。”

(三)校园采访

宣讲前,不少学生对“惠安女”一词全然陌生,提及相关服饰更是一脸茫然;宣讲结束后,课堂里的眼神已从懵懂转为明亮——大家不仅弄清了“封建头、民主肚”的由来,更读懂了短衫宽裤里藏着的劳动智慧与海洋情怀。有学生主动提出:“能不能像汉服那样,把惠女服饰改得更适合日常穿?”一句朴素的期待,既藏着对文化的好奇,更透着让传统走进生活的向往,恰是这场宣讲最动人的回响。

采访惠安四中学生

 

四、实践总结

实践日志记录着视角的转变:毛梦凡感悟到“传承是几代人用心串线,让文化针脚不松脱”;张琪从学生惊叹中读懂文化宣讲是连接青年与本土文化的桥梁;队长庄熠楠写道,传承不是保护老物件,而是普通人的接力让文化有了心跳。指导老师赖怡静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总结:惠女服饰传承史是人民创造文化、延续文明的见证。实践队不仅记录文明,更要成为“高校—非遗”传播链的一环,用青年语言讲故事、以校园土壤育认同,这是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就像惠安女的头巾总为下一代系紧,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单代人的使命。当青年的脚步踏遍非遗的土壤,当青春的视角解读传统的密码,这份流淌在闽海之滨的千年芳华,便有了更鲜活的时代注脚——它既是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密钥,让黄斗笠下的劳作智慧转化为 "生态美、百姓富" 的生动实践;也是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文化锚点,让 "封建头、民主肚" 里的海洋基因,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出更壮阔的回响。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