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和学校关于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进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群众,江苏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组织成立“返乡实践,公益先行”社会实践团队,暑期期间深入江苏省多个乡镇开展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围绕“环境保护宣传、非遗文化调研、乡村教育帮扶、群众走访体验”四个方向展开,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参与公益、服务家乡、锻炼自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实践成果。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传统的生活习惯、环保意识淡薄、垃圾分类推进困难等问题在不少乡村依然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团队率先启动了“绿色乡村,你我共建”主题环保宣传与行动计划。实践期间,成员们深入村庄、社区和中小学校,通过环保知识宣讲、互动问答、垃圾分类体验、环保小游戏等形式,普及绿色生活理念。
在乡村小学的宣讲课堂上,队员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塑料污染、秸秆焚烧的危害以及垃圾的正确分类方式,并通过播放视频和实物演示,激发孩子们对环保的兴趣。为巩固宣传成效,团队还自制了图文宣传手册,发放至村民家中,并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环保家庭评比”活动。
在实地行动方面,队员们与当地志愿者一道开展“清洁河道,美丽家园”专项整治,对村口河道、公共绿地和交通主干道两侧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通过几天努力,明显改善了部分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与认可。一位村干部表示:“有了这些年轻人的带动,村民的环保意识确实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次环保板块的实践,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真正推动力来自群众的主动参与,而非强制干预。只有把理念植入心中,转化为习惯,绿色乡村建设才可能真正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代际更替、市场萎缩等原因,不少非遗技艺正面临失传风险。团队调研组走访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剪纸与竹编这两种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和生存困境。
在与剪纸艺人李奶奶的交流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老一辈手艺人的执着与热爱。尽管年岁已高,李奶奶依然坚持每日练习,她娴熟的技法与对图案文化内涵的讲解,让队员们感受到剪纸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民俗记忆。然而,她也坦言,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不挣钱、太费工夫”是最大障碍。
为帮助非遗传承,我们团队用影像记录下技艺流程,拍摄制作非遗宣传短片,并整理形成图文资料,计划后续通过学校公众号、地方宣传栏进行推广。此外,我们还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探索剪纸在书签、灯罩等产品中的创新应用,试图开拓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当地小学组织的“非遗课堂”获得了热烈反响。孩子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剪纸作品,纷纷表示“这比手机上的小游戏有趣多了”。实践证明,非遗要传承下去,不仅要“守”,更要“活”;不仅要依靠政策,更要融入生活,融入教育。
乡村教育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因资源匮乏、师资不足以及留守儿童比例高等因素,乡村孩子在学习和心理成长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以“爱心助读、陪伴成长”为宗旨,走进村小学,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支教活动,为乡村儿童送去知识、陪伴与温暖。
支教课程涵盖基础语文、趣味数学、绘本阅读、安全教育、艺术手工等内容。队员们结合孩子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确保课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在拼音拼读课堂上,一年级学生跟着队员们反复练习发音;在“我眼中的家乡”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希望与美景。
为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团队还专门设置了“心愿卡片”“童心漂流瓶”等活动,引导孩子们表达内心情感,释放心理压力。一位小学生写道:“我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每天都有人陪我写作业。”这封“心声”让队员们无比动容,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乡村教育的决心。
此次助学活动不仅对孩子们是一种帮助,对我们团队成员来说更是一种触动。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联结与希望的播种。我们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能仅靠制度推动,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有爱心、有耐心的行动者长期扎根、默默耕耘。
除了服务类任务外,团队还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变化”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实地访问村民、访谈返乡创业者、与村委座谈交流,我们直观感受到了近年来乡村面貌的深刻变化,也了解到一些尚未解决的发展瓶颈与基层困境。
在与村委干部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该村依托土地整合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在集体经济方面有所突破,但同时也面临青壮年流失严重、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村里曾尝试推动电商平台运营,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市场经验,效果不理想。队员们就农村电商、数字农业、劳动力回流等议题提出建议,并计划协助撰写村集体发展策划初稿,尝试为基层治理提供青年视角的“微建议”。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采访了一位返乡创业青年。他曾在城市工作多年,后因照顾父母返乡,选择承包村土地种植优质稻米,并尝试通过短视频推广家乡农产品。他坦言:“城里有机会,乡下有根。只要政策跟上,年轻人是愿意回来的。”
通过这部分调研,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新时代乡村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更需要“人”的力量。而高校学子正是有知识、有活力、有情怀的群体,我们应该努力将自身所学回馈乡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新鲜血液。
“返乡实践,公益先行”不仅仅是一项社会活动,更是一段深刻的人生成长经历。在这十天中,我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心灵倾听民意、用行动传递温暖,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升华。每一堂支教课、每一次调研访问、每一项宣传行动,都是我们与社会最真实的连接。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理解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体会到青年之于国家、之于乡村的重要价值。我们不再将“公益”视为遥远口号,而是看见了它落地的方式;我们不再将“服务”理解为单向输出,而是意识到它是一种互相成就的成长。
未来,我们将继续总结本次实践经验,构建更成熟、更系统的志愿服务模式,并探索将专业知识更好地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路径。我们相信,乡村是青年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只要怀揣理想、不惧艰难,青年一代定能在基层土壤中扎根成长,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