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骄阳似火,万物在炽热的阳光下蓬勃生长。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杨柏镇太平场村,浙川东西部协作蓝莓产业种植园里,一串串饱满的蓝紫色果实缀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条,仿佛在诉说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奇迹。这片土地正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新农人调研团队。他们头顶烈日,脚踩滚烫的土地,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希望,记录现代农业科技在大巴山深处落地生根的鲜活实践。

“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测EC值、pH值,让我们精准掌握蓝莓的水肥需求。”县供销社负责人向调研团队介绍。作为浙川协作的成果之一,这片蓝莓园引进浙江蓝美1号等优质品种,配套先进种植技术,不仅让管理成本大幅下降、品质显著提升,还拿下绿色水果认证,每年带动产值增收80万元,成为东西部协作的生动注脚。
离开产业园后,调研团队来到通江县农业农村局。一场聚焦“新农人培育”的政企校三方座谈会在此拉开帷幕。新农人调研团队负责人李小丹率先介绍“4x4x4”的浙江模式,即“四方力量助农、四大群体创农、四维机制融农”协同推动新农人创业成长。县农广校负责人赵国随后晒出“通江成绩单”:全县已培育高素质农民4400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671人,并被四川省农业厅授予首批十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之一。座谈会上,产业协会负责人和新农人代表的发言直击发展痛点,量产难、销售难、运营难的三大难题成为座谈会的焦点话题。

“新农人可以创新与高校合作的形式,比如举办农产品直播带货大赛,号召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既实现了创收,又宣传了品牌。”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党委副书记严建春现场支招,为通江县新农人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并表示校方将积极调配资源,针对性帮扶通江新农人突破困境。一条条务实建议被郑重写入会议纪要,将成为下一步政策优化的重要参考。

大暑的巴中山野间,阳光炙烤着土地,却挡不住新农人逐梦的脚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这群扎根田野的创业者与助力发展的高校团队并肩前行。他们的梦想正和田间的庄稼一起,在汗水的浇灌下拔节生长,向着丰收的方向奋力伸展。
通过这次调研,浙江师范大学的新农人团队不仅见证了科技如何改变农业,更深刻体会到新农人的坚韧与智慧。团队负责人李小丹表示:“我们将把通江的经验带回浙江,同时推动校地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他们相信,在政企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通江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