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外滩的百年风云之地,黄浦江的潮水依旧奔涌,而历史的回声从未远去。19世纪的洋务运动,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从轮船招商局的“师夷长技”,到海关大楼的西洋钟声,一场地主阶级主导的“自强求富”实验,最终在时代的浪潮中归于沉寂。
7月17日,“器变维艰,思辩明章”实践队与“回望历史,工赋新章”实践队沿着历史的轨迹,走进外滩的洋务遗存。队员们在轮船招商总局旧址触摸近代工业的萌芽,于江海关大楼前思索“中体西用”的局限,站在陈毅广场回望革命洪流,最终在人民英雄纪念塔下叩问——这场“似改非改”的改良运动,究竟给中国留下了什么?在黄浦江的潮声中,队员们回望历史,思辩明章,重新审视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
轮船招商总局旧址
轮船招商总局旧址,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仍透着一股沉稳的近代工业气息。实践队员们仰头望去,门楣上"轮船招商总局"六个楷体大字虽经岁月洗礼,仍清晰可辨。
1872年,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在此创立招商局,试图以“官督商办”的模式,用商业力量对抗西方航运垄断。这栋建筑,正是那段“师夷长技以自强”历史的见证——它既是洋务运动从军事转向经济的标志,也是晚清“求富”理想的实体象征。

轮船招商总局大楼见证了中国从被动开放到主动求变的艰难历程。在这里,队员们不仅看到了洋务运动的雄心与局限,更看到了近代中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挣扎与探索。
江海关大楼
实践队成员们来到江海关大楼前,仰望着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庞然大物。高耸的钟楼直插云霄,巨大的罗马数字钟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科林斯立柱支撑的门廊彰显着威严。队员们注意到,在正门两侧的墙面上,还保留着当年英国建筑师设计的"海关徽记"——这个融合了船舵、锚链和地球仪的图案,无声地诉说着海关与海洋、贸易的紧密联系。

上海开埠后,清政府于1846年设立江海北关,最初位于老城厢,是一座中国传统衙门式建筑。1857年,因业务扩展,江海北关迁至外滩。1893年海关大楼重建,新楼为英国文艺复兴风格,顶部设有钟楼,是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之一,海关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

尽管洋务派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上海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控制了将近半个世纪。在这栋建筑里,队员们仿佛看到了清政府在西方钟声里的主权挣扎。它与不远处的轮船招商总局旧址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在"自强"与"主权"之间的艰难求索。它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民:真正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和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的发展权。
陈毅广场
陈毅广场矗立在外滩核心地带。这里既是纪念陈毅市长的精神地标,更是串联洋务运动工业探索、建党初期革命实践与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时空枢纽。陈毅塑像面向黄浦江的姿态,藏着对这段历史的呼应与超越。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提出保护民族工业、稳定工人生活,在江南造船厂等洋务遗产基础上,推动建立公有制工业体系。这种实践既回应了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未竟之志,更以“人民至上”的底色实现了超越。

队员们瞻仰着陈毅同志的雕像,心中充满了敬佩,并深刻认识到:真正推动城市转型的,从来不是建筑的迭代,而是从“求富”到“为民”的精神跃迁。
人民英雄纪念塔
人民英雄纪念塔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塔如同三支巨笔,以"永垂不朽"的庄严姿态,在天地间书写着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壮丽史诗。

沿着螺旋下降的楼梯走向纪念塔展示厅,队员们不禁思考:洋务运动的先驱们或许未曾想到,他们"师夷长技"的尝试,最终会汇入人民革命的洪流。展示厅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上海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艰辛历程,让实践队成员们清晰地看到:正是洋务运动"器物革新"的局限,促使后来的仁人志士转向更深层的制度变革。

这座纪念塔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像一座历史的坐标,标记着中国从技术改良到社会革命的思想轨迹。洋务运动未能实现的强国梦想,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当年李鸿章等人"自强求富"的未竟事业,在今天才真正结出硕果。
铭记·思考·前行
这一天的行程,不仅是对洋务运动"似改非改"的追问,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变革的勇气,关于觉醒的代价,也关于理想的光芒。
外滩的风依旧吹拂,黄浦江的潮水永不停歇。回望这段历史,实践队成员们更加明白: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认清自身局限后,依然敢于突破的坚定。洋务运动已成往事,但它留下的思考,仍在今天的改革浪潮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