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葡萄酒行业整体低迷、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陡增的背景下,河北怀来一家拥有30年历史的小型酒庄却凭借独特的发展策略实现了逆势生长。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该酒庄调研,揭开了其在行业低谷期通过轻资产运营、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奥秘。

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酒庄,最初作为乡镇企业曾因政府接待需求短暂辉煌,如今已转型为以生产技术为核心的小型企业。不同于大型酒庄的重资产运营,其创新采用“先销售后生产”模式,通过设备置换、租赁、合作等方式整合大量闲置设备,大幅降低固定资产投入,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我们不做品牌销售,而是专注定制酒、果酒生产与技术服务。”酒庄负责人介绍,目前已与北大、东瑞等企业达成定制合作,参与巴金、英军等政府扶贫项目品牌的酒体研发,并为多个品牌提供共享酒窖与技术支持,形成了“生产+服务”的双轨发展模式。

在产品研发上,酒庄走出了一条“反主流”之路:不盲从法国优雅风格,转而探索意大利浓郁风格,研发的桑葚、百香果、山楂等果酒以香气浓郁、口感厚重著称,同时生产白兰地、波特酒等特色品类,四次斩获“部落圈”大金奖,成为中国区获奖次数最多的企业之一。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突破: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参与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创新“心动葡萄”种植模式——采用温泉水灌溉、火山岩颗粒改良土壤,通过小棚保温减少人工干预,既降低碳足迹,又提出“温度改变风土”的独特理念,打造出“怀古”主品牌与高端“熔岩”品牌的差异化标签。
“中国葡萄酒行业正经历寒冬,高税收、高成本、缺乏农业补贴让很多企业难以为继。”酒庄负责人坦言,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导致大量酒庄倒闭,大型企业因资金链紧张难以维持,而小企业凭借灵活性优势逆势生存。

面对挑战,该酒庄聚焦大众市场需求,推出微气泡果酒、甜型冰酒等年轻产品,通过讲师团队在高校与市场开展消费者教育,构建从开胃酒到甜酒的完整品饮体系。同时,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招聘以销售与讲师为主的实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创业,为行业储备新鲜力量。
在绿色实践中,酒庄坚持不购买外来土壤、减少环境破坏,通过温泉水灌溉、不埋土种植等技术减少人工干预,将环保理念融入种植酿造全流程。未来,酒庄计划坚守“小而精”路线,探索风干葡萄、冰酒等高端产品线,持续以技术创新挖掘本土风土潜力。
“行业需要长期投入,我们不求短期盈利,只求在技术与市场中找到平衡。”负责人表示,在行业低谷期,唯有扎根技术、聚焦需求、坚持差异化,才能为中国葡萄酒行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