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匠心对话医者仁心:安徽医科大学学子探寻传统文化中的职业信仰

    2025-07-26    阅读: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医+e”暑期社会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日,安徽医科大学"医+e"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六安市霍邱县临淮镇,开展以"非遗匠心照亮医学初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淮泥塑"传承基地,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汲取奋进力量,坚定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
  
  在临淮泥塑艺术馆,实践团师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田孝琴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这座由田孝琴居所改建的艺术馆,不仅是泥塑艺术的展示窗口,更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田孝琴亲自为师生们讲解了临淮泥塑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其弟子张诗雨详细介绍了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背景。
  
  艺术馆一楼系统展示了临淮泥塑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其中,《农家乐》以生动的造型再现了淮河两岸的乡村生活,《城南旧事》则通过泥塑艺术记录了珍贵的历史记忆。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传承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二楼展区陈列着《童趣》《公平秤》等精品力作,彰显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田孝琴在艺术探索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既勇于尝试彩色泥塑创作,又坚守传统素坯的艺术本真。
  
  
  在交流中,田孝琴分享了她四十余年坚守泥塑艺术的感人故事。从最初在简陋环境中坚持创作,到如今建立起初具规模的艺术馆;从凭借自制工具参赛获奖,到培养出一批批传承人才,她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艺术馆内设立的直播间不仅推广了泥塑艺术,还通过教授留守儿童制作工艺品,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渠道,展现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田孝琴工作室,师生们亲眼目睹了传承工作的艰辛。盛夏时节,工作室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但田孝琴和弟子们依然坚持创作。更让人动容的是,田孝琴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传承一线。"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一定要坚持,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句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田老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深刻认识到坚守初心的重要性。作为医学生,我将以田老师为榜样,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永葆仁爱之心,努力成为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实践团成员汤锐含感慨道。
  此次活动使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到"工匠精神"与"医者仁心"的精神内核,通过沉浸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师生们不仅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在传统技艺守护者与未来医务工作者之间搭建起精神交流的桥梁。下一步,实践团将深入推进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将临淮泥塑艺术馆打造为常态化实践教育基地,为培育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引导青年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始终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文字:陈明、汤锐含
  图片:胡久玥、何晏弛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医+e”暑期社会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