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目光触及古建筑,那是一场与时光的温柔相逢。飞檐翘角、黛瓦粉墙,一砖一瓦皆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一榫一卯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们静静伫立,似沉默却又无比深情的老者,传递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让我们跟随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社会实践队的步伐了解古建筑的丰富内涵与意义。
古建筑是历史的鲜活载体。从北方气势恢宏的宫殿,到江南玲珑精巧的园林,不同地域的古建,勾勒出古时社会的轮廓。北京故宫,红墙黄瓦映照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殿宇间的威严秩序,是皇权与礼制的具象体现;徽州古村落里,错落的马头墙在风雨中守望,粉墙上的斑驳痕迹,藏着徽商的荣耀与艰辛,每一处雕刻、每一道门楣,都在讲述家族的迁徙、奋斗与传承。它们以实体形态,让后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知晓先辈如何生活、如何构建社会秩序,是连接过去与当下最直观的桥梁。
其艺术价值更是震撼心灵。中式古建的美学,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苏州园林,以山水为骨、花木为肌,叠山理水间,咫尺之地造出乾坤万象,移步换景中,尽显含蓄悠远的意境,是古人对自然向往与审美情趣的极致表达;山西的古寺木构,斗拱层叠如盛开的莲花,托起千年岁月,那些流畅的线条、精美的彩绘,将力学与美学完美融合,展现出古人高超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感知。西方古建亦不逊色,希腊帕特农神庙,简洁而庄严的柱式,承载着古希腊对美学的永恒追求,每一根石柱的比例、每一道浮雕的刻画,都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古建筑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滋养着人类的审美世界。
然而,在时代浪潮中,古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化进程里,高楼大厦不断挤压古建的生存空间,不少古建因缺乏保护陷入破败;岁月侵蚀、自然灾害,也让它们愈发脆弱。但幸运的是,保护的声音与行动从未停歇。从专业的修缮团队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让受损古建重焕生机,到普通民众自发守护家乡古建记忆,古建筑正逐渐获得应有的珍视。
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瑰宝。我们凝望它们,就是凝望历史的纵深、文化的厚度;我们守护它们,便是守护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未来。让这些承载岁月的建筑,继续在时光中静静伫立,诉说过去,启迪当下,拥抱未来,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与荣光。